切实抓好热点难点 努力实现重心下移
——广州市人大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陈伟光访谈录
编者按:根据省总领导有关指示精神,《广东工运》从2月号起开辟“主席之页”栏目,专访或约请各市县、产业工会的主席写稿,请他们谈谈来自工会工作第一线的实践、感受及对新形势下工会应如何开拓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改革开放20多年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重点转移的目标,可以说已经基本实现。现在的问题是,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工会如何去适应它,这方面我们目前研究得还很不够,进展也不大,亟需加以改进。
怎样才能使职工心目中有工会存在?关键是必须在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上实实在在发挥作用。去年,针对当前相当部分困难企业职工进不了医保的情况,市总工会在人大专门提了议案,并推动市委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完善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意见》。尽管前进了一大步,但困难企业职工交“门坎费”的负担仍然很重。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向市政府提出了专项建议,现在市政府已作出方案,2004年内要拿出8个亿,专门用来解决这个“门坎费”,从而解决了市属困难企业5万多职工的医保问题。我们的设想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搞好“广覆盖”,第二步,逐步降低“门坎费”。又如两项重大疾病互助保险。短短三年来已经有900多困难职工从这里领到了1.3—1.6万元不等的补贴,三年一共发出了1000多万元。这都是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工会做的实事。固本强基,同样要求我们的基层工会实实在在为职工办好事实事,不然人家就认为你工会没什么用,这是很现实的。
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目前发挥作用情况与它自身应有的法律效能之间,差距还比较大。比如工资谈判问题,我们的工会,尤其是工会上级机关,在知识层面和认识水平上跟外界隔绝,对很多东西缺乏了解,超前性的研究更是无从谈起。我们现在还在初始阶段,很不成熟。不同地方,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行业,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但我们现在往往“一刀切”,像广州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就是“一刀切”:510元。在广州市区,低了,但在从化市、花都北部或者九佛地区,则太高了,搞到人家老板都不愿去投资了。
关于欠薪问题。广州在这方面抓得比较早,发生的也比较少。关键还是要靠制度。深圳和珠海先行一步,已经由人大出台了地方法规,搞了欠薪保障基金,但也有利有弊。解决这一问题,根本还在于加强对企业工资状况的监控。广州的白云区,工商部门就要求企业每月交工资报表,你迟迟交不上来,肯定是工资拖欠了。所以说,只有把保障基金和工资监控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才是比较好的思路。
提高职工素质问题。社会上许多人认识上有一个误区,似乎只有出大力流大汗的,才是劳动者。工人阶级最能代表先进生产力,这“工人阶级”绝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者。工会应适应新的形势,去做好白领这一块劳动者的工作,把目光放到发明创造这一块,在保护好蓝领的合法权益的同时,注意关注和倾听白领层面的需要和诉求。目前这一块是一个缺陷。深圳在这方面比广州做得要好一些。另一个缺陷,是机器制造业高素质员工比例偏低。去年搞职业技能大赛,赛出了一批人才,但也看出了不少问题。
重心下移问题。这些年大量国企转制民营,工会组织流失的现象不少。现在的区、县(一般是7+1模式)和街道工会的架构,力量比较薄弱,工会组织客观上“下不到底”,我们如果不认真解决好这一问题,很可能会抓了新的,放了旧的;抓了一批,又丢了一批。
关于固本强基,重中之重的问题,是把现有的基层工会稳住,把他们的作用真正发挥越来。先做好这个基础工作,然后再来考虑发展新的。现在有一个倾向,就是片面地追求组建数、人会数,我觉得这不是正确的路子。
最后谈一点思考和建议。今后全总或者省总能否考虑,允许地方工会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抓不同的重点工作?除了几个基本的“规定动作”,还是应该给地方工会一点工作重点自主权。譬如说,有的时候,想搞一些专题调研,但光是应付这个率那个率就疲于奔命,根本抽不出时间来。这对工会工作其实是不利的。我们广州市对基层的考核,现在已经有所改革,总的思路,是鼓励下面大胆去闯,去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说得非常好:“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工会工作无疑更加需要创新。
(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