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004年6月15日)

同志们:

全省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现场经验交流会经过几天的议程,交流和总结了我省各地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工作情况和经验,会议开得很成功,将会促进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创新发展。一年多来,全省各级工会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职工,积极实施省委、省政府“十项民心工程”,通过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这一新的有效载体,整合工会资源,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困难职工生产生活问题,为困难职工提供信访接待、政策指导、法律服务、生活救助、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的“一站式”服务,有效地帮助职工解决在基本生活、就业、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了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了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实践证明,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开展帮扶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真正起到了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职工解难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党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促进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全省各级工会立足实际,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办好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帮助,由工会运作具体运作,困难职工得到有效帮扶的工作格局。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扶贫解困工作和工会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帮扶中心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办好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是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视察广东时反复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措施上来,落实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工作中去。在去年“七一”讲话中,胡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帮扶困难职工的工作落到实处的一项重要创举。帮扶中心能有效地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为困难职工提供最直接最便捷的服务,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近年来,我省坚持边发展经济,边改善生活,在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去年,省级财政支出410.61亿元,其中安排资金12.44亿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问题;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6.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4万人;在全省实施的“十项民心工程”,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省老百姓。但是,我们Ⅱ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任务依然艰巨。由于全省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职工生活还比较困难,急需得到帮扶救助。我们决不能把他们当做包袱,无论怎么改革,也要保证他们的利益,这不仅是感情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确保困难职工与全省人民一道跨入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和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办好帮扶中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办好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是构建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的需要。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刚刚起步,保障制度尚不够完善,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迄今为止,我国只有25%的老年人享有养老保障,10%的人有医疗保险保障,20%的非农劳动者有工伤保障,乡村数千万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建立。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是我们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真正发挥拾遗补缺,救急济难作用的有效途径。办好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完善横向互动和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使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与社会保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解决我省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形成具有广东特点的长效帮扶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困难职工生产生活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要求“广东要在关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做得更好,不能有盲点,不能有疏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进一步重视、关心、支持和帮助工会办好帮扶中心。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的领导。要学习推广韶关、珠海、梅州和蕉岭县、香洲区的经验,在市、县委的领导下,由党群副书记任组长,副市、县长和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工会、劳动、民政、财政、卫生、文教、司法等单位为成员,组成领导小组,形成党政工及有关单位共同参与的有效运行的大帮扶格局。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要定期听取帮扶中心工作情况汇报,对帮扶中心在建设和运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帮助研究解决,在资金、政策、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各级党委要帮助协调好政府有关部门与工会的关系,建立完善政府有关部门与帮扶中心共同帮扶困难职工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渠道。要运用政府与工会组织之间业已建立的联席(联系)会议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及时沟通和研究解决涉及困难职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各级党委、政府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伸出友爱之手,为困难职工献爱心,大力推进扶贫济困、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帮扶中心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困难职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对各级党委、政府对帮扶中心的认识问题,省委省政府将发关于加强帮扶中心工作的文件,强调帮扶中心工作的重要性,对此提出具体要求,希望大家认真贯彻执行。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开创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近几年来,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认真履行工会职责,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工会工作新路子,在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职工办好事实事、抓好基层工会固本强基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去年,广东工会几项主要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条件下,在国家重点工程开展劳动竞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中,探索出一条市场经济竞争与劳动竞赛相结合的路子,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广东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经济发展双胜利作出应有贡献。维权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率先推行村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工会与政府联系会议制度运作良好,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全面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总结、推广了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工会工作的新鲜经验。工会组织迅速增长,会员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全省工会组织覆盖企事业单位27万多家;工会会员超过930万人,均列全国前列。关心劳模生活,由省财政拨款解决了12000多名省部级劳模荣誉津贴落实难问题。建立了省、市、县(市、区)、镇、村五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及时有效地为职工办实事,创造了工会工作品牌。大力加强工会改革和自身建设,树立工会维权的良好形象,等等。实践表明,我省工会既发扬优良的传统,又创造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省委对工会工作是充分肯定的,也是满意的。

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各级工会组织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开创工作新局面。

要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为实现我省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多作贡献。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各级工会绢.织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到立足本职、干好工作,促进发展上来,凝聚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上来,落实到为广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上来。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技术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各级工会组织要通过组织全省广大职工在省十项重点工程中开展劳动竞赛,通过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在全省掀起新一轮“职工群众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让广大职工群众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会要认真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权机制,积极组织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维护外来员工合法权益工程,完善省、市、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网络建设,积极与政府提出部门和社会各界协调配合,切实表达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要进一步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工会要完成肩负的各项任务,从根本上取决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各级工会组织特别是各级工会领导干部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意识是领导干部第一意识的观念,走以人才建会、人才强会之路。要主动适应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新变化和职工群众的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会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努力提高工会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同志们,今年是我省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一年。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尽心竭力为职工排忧解难,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广大职工群众投身改革和建设,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