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鼓吹“996”的企业应加强劳动监察

326日,国内有程序员在知名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发起了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意为“工作996,生病ICU”,以此声讨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该项目出现后得到大批程序员响应,随后引发舆论对“996工作制”的讨论热潮。

 

本次舆情发展脉络

2019326日,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在知名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传开。发起人在项目中解释“996.ICU”意为“工作996,生病ICU”,以此声讨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他还将“996工作制”下最低的72个工时与《劳动合同法》等条文对比,呼吁“程序员生命为重”。“996.ICU”项目发起后,迅速得到大批程序员的响应。仅3天,该项目的点赞数就超过10万;15天后,点赞数达到20万,并登上“GitHub”平台热门排行榜第二名。

330日,项目组创建了一份“996公司”黑名单,网友可根据自己掌握的证据,在该名单上添加公司名称及相关信息。华为、阿里巴巴、京东、小米、苏宁、大疆等多家互联网头部公司先后上榜。截至418日,全国已有136家公司登上该名单;广东省有30家公司上榜,其中包括华为、腾讯、网易、大疆等知名企业。

41日,项目组撰写“反996许可证”,并表示具有这个许可证的开源软件将禁止“996工作制”公司使用。截至418日,有134个项目采用了“反996许可证”。此时,舆论开始关注“996.ICU”话题,并在网络上引发了一次小型的讨论热潮,有人将“996.ICU”定义为“程序员的一次反抗”。

47日,以低温状态持续发酵的“996.ICU”话题,再次受到民间舆论的关注。“996.ICU”连续登上百度、新浪微博的热搜榜,与其相关的话题也在新浪微博上大量出现。其中,相关话题#996工作制#最热,截至41817时,该话题阅读量超过4.1亿,讨论数超过10.1万。此外,各大论坛、贴吧上也有大量网友对事件展开讨论,问答社区“知乎”上也有不少网友投稿发言。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媒体也纷纷在微信、百家号、搜狐号、今日头条等平台上介入该话题讨论。

411日,《人民日报》针对“996工作制”发表评论员文章《强制加班不应成为企业文化》,各大媒体纷纷转发。

412日,阿里巴巴集团在其官方微博、微信号上分享了其董事长马云在有关“996工作制”的讲话。马云称“年轻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引来网友一片反对;当天晚间,马云在其个人微博回应称,“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

随后,部分互联网企业大咖陆续亮出自己的观点。京东集团CE0刘强东在其朋友圈中发文称“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996,但每个京东人都必须具备拼搏精神”,同时表示自己能做到“8116+8”(周一到周六,早8点工作到晚11点,周日工作8个小时);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则发微博明确反对“996工作制”;《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也公开表示不应强制“996”。

414日,马云在其个人微博上发文《理性讨论比结论更重要,周末愉快》,表示“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而能坚持‘996’的人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和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

针对互联网企业大咖们的言论,网友议论纷纷,不少媒体也加入讨论,致使事件的舆论热度急速上升。

舆论态度

(一)官方舆论场

47日起,央视网、中新网、《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劳动午报》等官方媒体陆续发表评论观点。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一是称“996工作制”涉嫌违法。央视网、《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表示,被个别企业家奉为成功经验的“996工作制本身就涉嫌违法”。

二是认为劳动监察等相关部门应有作为,破解“996工作制”需多方共同发力。《工人日报》、《劳动午报》、光明网等称,目前各行各业都有不少人陷入了“996工作制”的情况,有关部门要加大监察查处力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破解“996”需要“综合药方”。

三是建议重新审视“加班”文化。《新京报》《南方都市报》评论,程序员集体抵制“996工作制”,折射出了企业的管理短板。建议无论是推崇“996”的企业,还是被“996”因扰的员工,都应严肃审视这种工作制度带来的影响,探索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四是认为强制“996”是在阻断创新之路。《人民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但反复强调“战斗力”“凝聚力”“执行力”,不停地加班,这无法真正进入“突破性创新”;况且,创业不仅来自于求胜,更在于爱好的发展。

(二)民间舆论场

网友中,反对“996工作制”的观点占主导;超过三成网友认为“996工作制”已是普遍现象,不接受只能被淘汰,但希望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还有不少网友表示“996”的出现是企业恶性竞争、相关部门执法不严的恶果。

针对本次事件,南都ND实验室发起了两次民间调查:

410日发起的投票“996(高薪)VS996(低薪),你会选哪个?”中,过半数网友选择非“996”;而选择“996”的网友中,近八成是为了获得更高薪酬。

在互联网大咖对“996工作制”表态后,413日进行的“是否认同996”调查中,超过三成网友完全不能接受“996工作制”;但有近七成网友表示“只要工资给得够,可以接受996”。

此外,自媒体也纷纷在微博、微信、搜狐号、百家号、头条号等平台发表相关文章。除了对事件本身进行跟踪报道外,不少媒体从普及法律法规、介绍996真实案例、对比国内外企业等角度反讽996工作制;还有媒体深挖了部分“996公司”的“黑历史”。

总体来说,民间舆论场的主流观点是支持“996.ICU”行动,反对“996工作制”。

应对建议

(一)“996工作制”长期隐性存在,或再次衍生舆情

在“996工作制”刚流行时,就有舆论认为,公司敢违反劳动法实行“996工作制”,是因为劳动者在绝大多数行业处于过剩的状态——“你不干,没关系,这个坑大把人跳”。虽然“996工作制”违反劳动法,但迫于生存压力,许多劳动者只有接受。劳动力过剩、劳动者缺乏议价权并处于劣势地位的市场中,被动接受公司的“特定政策”几乎已成为常态。

当年,华为传出“淘汰35岁以上的低绩效人员”的消息时,对整个社会雇佣文化导向产生的恶劣影响一直没有消除。从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大咖对“996工作制”的多番表态可见,他们都并不反对此做法,更不用说那些中小型企业和创业公司了。“996工作制”不只出现在互联网行业中,在劳动密集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也普遍存在。在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企业为了提高运行效率,让员工超负荷工作,但薪资待遇并未随之提升。

长期面临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这增大了员工猝死、罹患抑郁症等的几率,为以后舆情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二)工会应积极回应,及时保障劳动者权益

近期,舆论中有声音呼吁全国总工会、各地工会及相关单位表态,“期望工会做好维护工会会员权利的工作,没有理由噤声”。

据观察,全总在官方微博转发了《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的评论,上海市总工会直言用人单位违法,广东省总工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则发声称不能漠视劳动者的休息权。

鉴于此,建议各级劳动权益保障机构、工会等单位首先应起到监管责任,体现应有的态度,对实行“996工作制”的企业进行约谈指导。其次,劳动部门还应引导实行“996工作制”的企业设计合法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最后,各级工会应及时表态,莫错过最佳发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