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类型与学习型社会的思考

一、国家类型及影响

(一)国家类型一般可分为三种,即:国家加工、国家制造和国家创造。国家制造的三大要素,一是工业品的国际销售量,如182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27%,世界工业生产的50%。1920年美国占世界贸易的14%,世界工业生产的47%。1990年日本占世界工业生产的11.5%。2003年中国占世界工业产品的4%。二是总部在本国,总部包括产品设计,资本运筹和税收;三是装备工业的制造的能力。按此测算,中国正处于从国家加工走向国家制造的过程中,而不是真正的制造国家。那么,国家创造主要是指理论创造:如人本理论、牛顿定理、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等;制度创造:如科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金本位制度等;工艺创造:如蒸汽机的发明、电灯的发明,网络技术、数码相机等。要想尽快实现制造,首先必须加速学习型社会的实现,引领制造。

(二)国家类型不同产生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在国际分工中回报率不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在如下肌肉劳动、神经劳动、非常规劳动、分销劳动和风险劳动的劳动档次中,各自的价值回报大致遵守如下标准。如肌肉劳动投入后的回报大致是商品价格的2%左右,如Nike在中国境内的加工企业,其原料和折旧费18美元,加工费2美元,在美国的销售价则高达103美元,肌肉劳动的回报非常低廉。其次是神经劳动,主要是指白领阶层的劳动,如中层管理者和检测员等,其投入后的所得占商品价格的8%左右。再次是创新劳动,包括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等,其回报率达20%。第四是分销劳动,据测算,美国分销劳动的商品价格的回报率为15%左右,日本为20%,中国达30%以上最后是风险劳动,包括决策风险和投资风险,其回报率达21%以上。可见,加工类型的国家劳动档次不高,财富的获得处于低端位置,十分不利。

二、学习型社会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创学习型社会就显得十分迫切,需要广大职工认真学习,扩展知识,为提升国家类型和提升劳动档次而努力。具体说来,创建学习型社会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加以思考。

(一)文明基础的思考

文明基础有三种类型:

1、地表基础,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就是建立在草原和耕地的基础上,因此需要我们保护草原,如新西兰的畜牧政策是畜牧主所养的牛羊数,以所拥有的基地面积六分之一为限,即把草地面积分为六份,牛羊每两个月在六分之一的草地上放养,保证每块草地有10个月的生长恢复时间。在保护耕地方面,树立视生态为生命的理念,如美国的农业政策是推广休耕制度,使土地休养生息。

2、地层基础,如铁矿、石油等矿产资源,是工业革命的基础,需要我们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循环使用。

3、海洋基础——海洋通道的建设,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同时加快海洋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地缘关系的思考

地缘关系有四个方面:

1、互补性,广东的农产品含水份多,因此给缺少水的地区和国家提供含水量高的产品最受欢迎。广东可以购买热带地区的速生植物,以补自己的不足,实现互补。

2、交往性,通过河流、道路、海洋的航线,实现地缘关系的和而不同。

3、结构性,打破省域局限,与周边的省和国家建立产业链,实现上、中、下游产业一体

4、共生性,使具有地缘关系的人群认识到国家同在一条船上,共生共进。如卢森堡是内陆的国家,但通过欧洲共同体的发展而发展,并未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三)自然生态的思考

重新理解人定胜天的概念。人定胜天一般理解为人一定能够战胜天。而孔子认为人要顺天,孟子认为人要事天,苟子认为人要应天。所以人定胜天这一句外来的佛家语言不能理解为人一定能够战胜天,而应理解为:人定下心来则能和自然匹配和谐,以此理解出发,重新解读自然生态:

1、洪水的认识——洪水不是猛兽,而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若从水的资源分析来看,地球上三分之二是水,其中97.5%是海水,2.5%是淡水,而淡水又有1.3%是冰川,1.2%是江河、湖的水,而这1.2%的水中又有0.8%是被污染的水,而人类所饮用的水仅占0.4%c.而这0.4%又靠天上降雨和冰雪消融提供,如果降雨和冰雪消融同时出现,就出现洪水,这些宝贵的水,我们不能随意地把它排到大海中去,而使日益荒漠的中国土地得不到水的滋润。其实,洪水淹过一个地方有三点好处:一是使地下水得到补充;二是改良土壤(如尼罗河产粮区);三是提高降雨量。

2、湿地的认识——湿地是文明的必要条件。若从水的角度来解读文明,可分为三种文明:(1)流域文明,这个文明的人比较灵,比较活。(2)井沿文明,先民们在台地上打井,沿井而居,而形成比较稳定和规范的井沿特征,如不愿意离开家乡,因有背井离乡的悲伤。(3)自来水文明,这种由工业化带来的文明的人体现为个体性的特征。无论怎样,这三者文明都离不开湿地。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它是生命之源,生命之续,因此保护湿地成为当务之急。

3、台风的认识。台风不是灾难,而是自然生态的表现,如果视生态为生命,台风则是风在寻找出路、伸展自身的自然而然的展示。给台风留出通道,把握台风的规律是人类和台风和谐共处的前提。

(四)人自身发展的思考

人至36岁,其生理和心理的各项指标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对36岁的人进行测定所获得结果来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和追溯其以往成长历程得失都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可信度。研究表明,人至36岁期间,每六年为一个重要的成长期,每个成长期可列出需遵循的成长原则。在每个成长期内是否遵循其应遵循的原则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

第一个原则是指在0—6岁阶段的把握天性教育原则。人在这个阶段是与自然和社会刚刚接触的阶段,表现一种天性,必须让孩子自由地、自然地成长,如果你对孩子规定的框框太多,让孩子这不准做,那也不准做,或者要孩子这样做或那样做,则不是抹杀孩童的天性就是拔苗助长。比如小孩天性喜欢在地上玩泥巴,玩沙子,不喜欢被关在家里等等,如果你硬是给他制定什么时候做什么,要呆在家里而不准出去等等,这对他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分别打两只狗的鼻子,使其形成死亡状态,若把一只狗放在树上,一只狗放在地上,最后放在地上的这只活了。这说明地理自然环境对生物是有一种生命力的支持。研究同时发现,这个阶段的小孩也要加强社会性的培养,至少要有三个年龄和他差不多朋友,友谊保持6个月以上,让他与另一个小孩玩时,相互共同地来探索和交流,提高孩子社会交往能力。有一个实验:让两个年龄一样的美国男孩和中国男孩在一个桌子旁边玩,然后在桌子上放一个杯子,实验者让桌子不断摇晃起来,致使杯子“砰”的一声掉到地上了。观察两个小孩的行为,你会发现,美国男孩一直围绕着桌子转来转去,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对那杯子刚才还好好的,为什么会掉下来感到很奇怪;而中国小孩则马上跑出去叫妈妈,并且一边告诉他妈妈说“不是我弄掉的”,一边不断地看他妈妈的表情,看是不是要骂他和打他。这个实验说明美国的小孩有一种保持善于探索奥妙的天性,而中国的小孩却培养一种向上看,善于察言观色的行为。而同时也说明中国的父母,对小孩的管教方法有问题,小孩做错事后一般是不问青红皂白的责骂,所以小孩怕做错事,怕承担责任,从小父母就已经把他的天性给抹杀了。

第二个原则是指在7—12岁阶段的天然食物原则。这个阶段人的身心发育处于非常重要时刻,对摄入的食物是非常讲究的,最好是天然食物,不要吃那些过分补或掺有化学成分的食物,并且不要偏食,国外小孩12岁以前,吃西药是严格控制的,因为西药量小效力强,有副作用,而且食用不当对身体的影响是非常大。天然食物含有很多人体所需的物质成分,所以吃天然食物足以满足小孩的生长所需。现在中国的小孩,父母出于好心买的补品太多,这就超过了人成长本身所需,反而害了小孩。这个阶段的小孩,最重要的一个器官是“脑垂体”,它是维持人生长的平衡性的器官,比如左手与右手,左脚与右脚等为何都一起发育成长并保持一样的长度等,这就是脑垂体维护平衡生长所起的作用。如果12岁以前成为胖墩,就表明脑垂体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如果脑垂体失调,对将来的影响是失去性功能,中国就有一些皇家贵族、富贵人家、纨绔子弟因食物太精细太讲究而造成后几代往往人丁不旺的后果,而贫困人家吃的都是粗粮反而后代兴旺的历史。

第三个原则是指在13—18岁阶段的非极限运动原则。这一阶段,人还在长高长宽,肝脏,心肺承爱的能力还不够强大,所以进行极限运动要慎之又慎,比如有些学生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考上了大学后不想学习了因为高考的过度紧张使他松懈下来。此阶段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个阶段人开始有较强的意志力。比如你要他完成他身体条件根本还不能或者相当难完成得了的事情,比如他跑一万米很吃力,但通过意志力他终于跑完下来了,透支了他的体能,这样对他的肝脏和心肺都会有损伤。这已经对他未来的身体健康埋下了疾病的因子,对他未来将要承担可持续的更重的任务是不利的。

第四个原则是指在19—24岁的知识结构综合性原则。这一阶段需要对知识进行大量的摄取,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都要并重,要成为综合性知识的人。比如有些人缺乏人文知识就会导致做科学实验时违背社会公德,对生命的不尊重,没有对人的终极关怀。

第五个原则是指在25—30岁的生存结原则。这一阶段,人生面临着许多选择,机会也很多,人在自己独立的情况下,需要的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选择要自己选择,不要父母,不要爱人来帮他选择。生存的压力将激发他去竞争,去拼搏,要具有更多生存的能力。

第六原则是在31—36岁生活结构的原则。这个阶段要求你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要做一些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事情,是对人生的一种格调和品位的较高要求,美国一些大学对36岁以前的教授讲课的要求是“严谨、准确、逻辑性强”,而36岁以后则要求不仅要“严谨、准确、逻辑性强”,而且要“风趣、幽默、有品位”。生活的结构使我们的生活既有长度、宽度,还有厚度,使整个社会丰富多彩。

(五)发展进程中的思考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四个要素:

1、政治学角度——明确经济建设型和公共服务型的区别,政府职能是公共服务型,主要是摆脱威胁、摆脱贫穷和建立法治。

2、发生学角度——实现锈带区域(对转型不畅的老工业区)的产业转型,温带区域(如沿海一带)的大进大出的优势发挥,禀赋区域(如山西的煤和大庆的油)的资源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心理学角度一一从追求财富走向追求幸福。认识四大优越感即:经济优越感、组织优越感、信息优越感和区位优越感对幸福的影响。

4、行为学角度——把握文化、习俗、文明对人的影响。

以上五个方面都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钻研,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迎接新的挑战,就不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

   (作者单位:广东省总工会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