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事做实 把实事办好
按照全总、省总关于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部署,在珠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珠海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于2003年2月25日挂牌成立。帮扶中心成立以来,致力于为困难职工做好事、办实事,累计帮扶困难职工30289人次。其中来信来电来访15348人次,推荐就业860人次,职业培训1718人次,法律援助9件,生活救助52人次(4.02万元),医疗救助28人次(13.6万元),助学帮扶232人次(37.94万元),办理特困失业职工证457人次,办理职工互助保险11585人次。
帮扶中心坚持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办好,成为工会服务职工的新舞台,得到了上级工会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2003年,珠海市总工会荣获“珠海市再就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3年11月20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顺生到帮扶中心调研,勉励我们总结经验、扩大宣传,为困难职工做更多的实事、好事,把帮扶中心力、成困难职工温馨的家。2004年1月14日,省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刘玉浦率省“送温暖”慰问团到珠海慰问,称赞“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搞得好”,对帮扶中心从经济和源头上帮扶困难职工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5月,珠海市总工会在全国工会促进再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自身建设,精心打造服务平台
市委、市政府对帮扶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珠海市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民政局、市国经局等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帮扶中心在领导小组指导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精心打造服务平台,争创一流服务水平。
(一)抓好硬件建设,最大限度方便职工。筹建帮扶中心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场地。市总工会办公场所有限,如果把帮扶中心设在楼内,不方便职工来访求助;如果场地太远,又不利于开展工作。为此,我们将工会大厦一楼、面积100多平方米的商用铺位提前收回,既解决了帮扶中心的场地问题,又提供了相对固定的服务窗口,树立了帮扶中心的形象。市总专门投入10多万元完善帮扶中心办公条件,进行了初步装修,购置了一批全新的电脑、文印设备和办公用具,安装了大型电子显示屏。今年,市总工会又专门为帮扶中心配置了“职工服务快车”,做到帮扶工作哪里有需要,职工服务快车就开到哪里。
(二)抓好队伍建设,充实帮扶工作力量。帮扶中心工作量很大,但由于编制所限,无法配备专门工作人员。为此,我们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办法,将市总工会维权部搬到一楼与帮扶中心合署办公。针对维权部只有4名工作人员、人手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通过招考公务员和公开招聘的办法,将4名热心工会工作、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熟悉法律政策的同志充实到了帮扶中心,使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增至8人,缓解了人手不足的压力。
(三)加强组织网络建设,推动帮扶工作向基层延伸。帮扶中心成立后,上门救助者络绎不绝。我们认识到,仅靠市一级帮扶机构和有限的阵地,无法满足困难职工的需求。为最大限度地扩大帮扶工作覆盖面,我们积极推动帮扶机构向基层延伸。目前,全市各区和规模较大的镇都已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一些国有企业还建立了帮扶工作站。基层各级帮扶工作形式多样、各具特色。香洲区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将帮扶中心设在区人力资源中心,直接利用人力资源中心的阵地开展再就业帮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金湾区将帮扶工作与区扶贫救助中心紧密结合起来,实行扶贫、救助、帮扶一条龙服务,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斗门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在筹集资金方面成效显著,区财政划拨6万元启动资金,向社会筹集30多万元02003年12月,我市第一家镇级帮扶中心——斗门区井岸镇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正式挂牌,市公汽公司帮扶工作站也已成立,全市帮扶工作网络已具雏形。
二、多方筹措资金,壮大帮扶中心实力
资金是帮扶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实施具体帮扶的主要资源。没有资金实力,帮扶措施只是一句空话。如果仅凭工会自身微薄的力量,帮扶工作很有可能成为“无米之炊”。一年多来,我们把壮大帮扶中心实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市委、市政府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非常关心和支持。2003年初,我们把救助困难职工的有关设想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市委、市政府迅速决定,从市财政中拿出130万元作为大病医疗应急救助专项资金,为帮扶中心顺利启动创造了条件。市委、市政府还决定,今后帮扶中心向社会筹措多少资金,市财政将划拨等额资金给帮扶中心,为帮扶中心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全总和省总各下拨了10万元给珠海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启动和工作资金。市总工会在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也拿出10万元作为帮扶中心的工作经费,把“送温暖”结余资金作为专项帮扶经费,并决定从2004.年起将帮扶资金纳入市总工会经费预算,预算资金超过全年工会经费的10%,为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创造物质条件。
(三)努力调动社会力量。为使更多有爱心的社会人士参与到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中来,我们建立了经常性帮扶资金社会捐赠机制。2003年11月,“让珠海充满爱”帮扶工程启动仪式在珠海电视台举行,反响强烈。许多热心公益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慷慨解囊,为帮扶工作献爱心、捐善款,现场筹集帮扶资金100多万元。
三、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帮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帮扶中心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提高帮扶实效,我们及时对原有的帮扶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合,重点从三个方面推动帮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一)加强源头参与,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失业是导致职工生活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始终把推动再就业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出台再就业政策。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再就业岗位补贴申领和拨付办法》、《再就业职业介绍补贴申领和拨付办法》、《再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申领和拨付办法》、《再就业职业培训补贴申领和拨付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失业职工再就业,为开展再就业帮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订特殊政策,为帮扶工作提供指导。我们与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有关单位紧密合作,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建立了“珠海市特困职工和特殊情况应急救助专项资金”;建立了《特困失业职工证》制度,持证职工可以享受再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三)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先后制定了《珠海市特困职工和特殊情况应急救助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珠海市职工法律援助服务手册》、《申办特困失业证须知》等制度,印制了一系列规范化的表格,包括帮扶登记、求职登记、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申请、特困失业职工证申请、应急救助专项申请、法律援助申请等,编印了《珠海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服务手册》,涵盖了所有帮扶项目,明确了帮扶的宗旨、原则、对象、方法和程序,使帮扶工作有章可循,也方便了求助的职工。我们以“做困难职工第一知情人”为目标,对特困职工重新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确保不错漏一人,并建立分类帮扶档案,实行规范管理,做到规范运作,科学管理。此外,我们投资开发了《帮扶中心办公管理系统》软件,将全部帮扶工作业务纳入计算机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提高服务水平,实实在在为职工办事
帮扶中心成立以来,坚持“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办好”的原则,根据帮扶对象的不同情况,努力提供热情服务、贴心服务,为困难职工办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一)构筑医疗保障“三道防线”,有效解决困难职工“看病难”。
第一道防线是基本医疗保险。随着我市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000年以后,单位不再负责失业职工的医疗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障断档。困难职工“看病难”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们与市国经局、信访局一道进行了专项调查,经市政府同意,从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为国企改革失业职工交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国经系统下属企业1—482名失业职工全部纳入,为解决“看病难”问题奠定了基础。
我们将国企改革失业职工全部分期纳入“广东省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和“女职工安康保险计划”,并坚持定期续保,为困难职工构筑起医疗保障的第二道防线。原两机集团特困职工卢建民,夫妻双双失业,他本人于2003年8月患舌根癌入院手术,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帮扶中心得知情况后,主动安排人员调查核实,积极为其办理赔付手续。市总领导亲自将10000元赔付金送到卢建民家中,使他们十分感动。以上两项重大措施共支付资金1000多万元。
第三道防线是大病医疗应急救助。救助的对象是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我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职工(包括在职、失业、退休)或已加入工会组织的外来务工人员,救助标准为1000—2000元。帮扶中心成立第二天,就接到了斗门区一位特困职工因女儿患地中海贫血需做手术而提出的紧急救助申请。接到申请后,帮扶中心迅速行动,特事特办,当天就把救助款送到医院,使患者家属深受感动。原唐人服务有限公司职工张健维夫妻于2001年底双双失业,一家三口仅靠失业金维持生活。2003年6月,张健维被确诊为患恶性脑肿瘤,医疗费用支出很大,造成家庭生活极端困难。其妻于6月25日向帮扶中心提出大病专项救助申请。帮扶中心以最快速度完成审核报批手续,给予张健维应急救助金5000元,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
针对珠海外来务工人员比例较高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已加入工会的外来员工纳人了帮扶范围,使他们体会到了工会大家庭的温暖。去年4月,外来员工丁小平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家人向帮扶中心提出了大病救助申请,我们按照规定给予5000元的应急救助。一年多来,帮扶工作在外来工群体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扩大了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营造了“以帮扶促组建,以组建促维权”的“双促进”格局。
(二)发挥工会自身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
在推动再就业方面,我们确立了“五个有所作为”的工作思路,即:抓思想教育,在转变就业观念上有所作为;抓就业培训,在提高就业能力上有所作为;抓职业介绍,在搞好再就业服务上有所作为;抓基础工作,在经常化、制度化上有所作为;抓帮扶,在帮助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上有所作为。我们制订了《珠海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再就业帮扶工作方案》,动员企业为失业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奉献“爱心岗位”,并在企业建立空岗、缺岗报告制度,与有关企业签订工会再就业帮扶协议书。我们通过全市帮扶工作网络,千方百计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帮助失业职工“寻找”岗位。一年多来,通过举办特困失业职工再就业推介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班等方式,累计成功推荐困难职工再就业532人。如原某商场职工梁荣乐,2001年失业后生活陷入困境,由于年龄偏大,一直无法就业,向市帮扶中心求助。去年8月,经中心推荐,梁被香洲区南湾环卫所录用,缓解了家庭困难。
积极扶持困难职工自主创业。如市机电集团和机械集团是我市困难职工较集中的单位,谭维明、罗道黔等5位特困下岗失业职工,先后筹办两家公司。帮扶中心得知后,在公司筹办、申请贷款、开拓市场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和协调,并为其提供无息借款各2万元,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他们激动地说:“工会不愧为职工的‘娘家’,帮扶中心是我们困难职工的贴心人”,还专门给帮扶中心送来了锦旗,上书“失业职工的娘家,弱势群体的依靠”,以表达他们对帮扶中心的感激之情。
注重再就业培训。依托“珠海市总工会职工培训中心”、文化宫、职工业余学校等阵地,广泛开展电脑、服装、美容、美发等实用技能培训,并对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免费,一年来共举办培训班7期,其中下岗失业人员电脑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200多人次;举办服装、美容、美发、窗帘布艺、电车操作培训班各1期,培训1112人次。我们从今年起试行“321工程”,即:每年免费培训失业职工3000人、寻找就业岗位2000个、帮助就业1000人。
(三)大力实施教育扶贫,积极开展工会助学活动。
为响应省总大力开展工会助学活动的号召,市帮扶中心选定130多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进行助学帮扶,每人每学期给予1000元的“工会助学金”,并对其中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学生给予一次性入学资助。如珠海市一中双胞胎姊妹董文雅、董文静,去年分别考上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广东商学院,她们的母亲是一名临时工,父亲失业又患癌症,生活非常困难。当品学兼优的两姊妹双手接过8980元的“工会助学金”时,情不自禁地哭了。她们说:“这几千元的学费是我们姐妹俩的希望,感谓}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2003年,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共支出“工会助学金"33.52万元,为许多困难职工子女圆了大学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四)为困难职工提供临时生活救助。
对困难职工本人或其家庭成员因患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市帮扶中心给予一次性生活救助。一年来共救助困难失业职工56人次,救助金额5.05万元。如失业人员徐邦统,身患多种疾病,长年吃药,医疗费用开支较大,两个子女待业在家,一家四口仅靠失业金维持生活,生活十分困难。帮扶中心给予其两次困难救助1200元,暂时缓解了他的生活困难。
(五)突出维权职责,积极参与调解劳资纠纷。
帮扶中心成立前,我会已经率先设立24小时“维权热线”,成为工会维权的重要渠道和窗口。帮扶中心成立后,我们将“维权热线”纳入了帮扶中心。我们投入10多万元,印制《劳动者权益法规汇编》,《珠海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服务手册》等书刊,通过维权热线和帮扶中心服务窗口免费赠阅。“维权热线”在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及时调解劳资纠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处理劳资纠纷问题上,我们坚持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尤其是对于重大劳资纠纷和职工群体性事件,坚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2003年5月24日中午,我们接到某制衣厂职工的求助电话,反映该厂拖欠70多名职工两个月的工资约10万元,厂方正准备将设备运走。当时正值周末,市总工会领导和帮扶中心的同志立即赶到现场。由于劳资双方争执不下,职工情绪十分激动。经过与厂方反复协调,当晚8时厂方将拖欠工资全部发放,问题得到圆满解决,避免了一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去年9月12日,某啤酒公司200多名员工因加班工资、经济补偿等问题在厂内停工聚集,情绪十分激动。得知情况后,帮扶中心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与有关部门一起进行调解。经过多次反复协调和多方交涉,最后有85名职工选择领取补偿金,该公司支付61万元另外100多名职工选择留职,公司承诺今后规范加班时间和工资,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一场规模较大的劳资纠纷在我们和有关部门的调解下迅速平息。
珠海市困难帮扶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得到了省总工会和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省总工会领导多次亲临珠海实地指导,给我们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为我们争创广东省一流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短短一年多,帮扶中心为广大职工提供“一站式”审核、“一个窗口”进出、“一条龙”服务,在全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展示工会形象的窗口,成为建立“送温暖”长效机制和实现“送温暖”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