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思考一、长期的政策失误令职业教育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必须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却有不少问题有待我们总结和反思。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危机,如果不正视和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将严重阻碍和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到下世纪中叶我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将成为一句空话。

五、六十年代,很多年轻人或学生,把能考上技工学校当一名技术工人当作人生最高追求。但从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大学成了无数年轻人的梦想,人们也把大学生当作“时代的宠儿”,普遍认为“高学历,高收入”,“不读高中没前途,不上大学没出息”,加上现在高校纷纷扩招,于是,学生对考大学趋之若鹜,而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则因为乏人问津以致境况一年不如一年,举步维艰。作为生产企业,却常常为招不到合格的工人发愁。不少新项目或生产线投产时,很难招到合格的技术工人,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岗前培训,严重阻碍了生产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存在“工人”、“干部”的身份差异,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等原因挫伤了青年工人学技术的积极性。现在许多青年工人热衷于学习外语、文秘、金融、财会、管理等专业,幻想一旦大学文凭到手,就可以改变身份当上“干部”,坐办公室,而生产岗位上劳动技能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这种“文凭大战”中,工人们只是提高了“文化程度”,但并未提高劳动技能。据资料统计,我国现有青年工人8000多万人,其中高级技工只有1%,而发达国家高达20%。在上海,全市拥有高级技师200人,而35岁以下者竟为零。产业工人技术素质低下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我国目前工业产品合格率只有70%,每年不良品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必须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越来越明显,而工人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操作者。没有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发挥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一向重视职业教育,联邦政府每年都拨专款,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建设和设蠢更新,各州政府也从经费上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高素质的产业大军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消除重学历轻技能的误区,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根本的保障。   

思考二、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我国虽然先后通过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为职工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技能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复合型、高技能劳动力及某些特殊职业的劳动力严重短缺;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偏小,培养层次偏低,地区、产业与行业分布不合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规模不大,设施陈旧等等。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快速,需要多规格、多种类、结构合理、相互配套的系列化技术人才。因此,与人才规格系列化相适应,职业技术教育也应有一个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体系,并使其结构合理、比例协调。1、把握时机,积极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尚处于移阶段,臻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一批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与国内外职业院校合作,取长补短。要跳出普通高校“通才”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教育的框框,培养文化基础高、技术含量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强的技术人才。2、加强宏观调控,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任务,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和重点。要切实抑制中等职业学校滑坡的现象。建设一批名校、扶持改造一批薄弱学校、关、并一些滥竽充数的职校,加快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改革改造专业、提高档次和质量,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中级技术人员。3、面向广大农村,适度发展初级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他们大部分小学、初中毕业后便直接到工作岗位或成为城市盲流,由于素质不高,工伤事故和违法案件多数发生在他们身上。因此,要适度发展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对这部分人应着重法律常识、职业指导、职业道德、娄全生产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除了公办的职业教育院校,还可以大力发展民办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并从场地、师资、资金、科研等方面给予扶持,壮大职业技术教育力量。如美国职业教育经费不仅纳入财政计划,政府还引导企业、社团、私人资助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并抵减其税收,形成了良好的投资机制和管理机制。同时,还应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学校发展提供咨询。

思考三、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必须加强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促使他们再就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去年6月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6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左右,若加上全部下岗职工人数共计达到1528万人,占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1 2.84%,就业形势仍较严峻。下岗不仅意味着大批的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造成生产力的浪费,而且意味着大量的工人短期或长期失去稳定的生活来源,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妥善解决失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关系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我国的失业主要是一种结构性、竞争性的失业。随着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积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处于不断调整或高度化的过程中,由于技术进步快而在职位技术要求和劳动力素质出现空档,其表现为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未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如上海纺织行业的大批工人下岗,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据国家统计局去年的调查表明,我国下岗人员中,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占70%以上。要使失业、下岗职工顺利实现再就业,尽快摆脱生活的困境,关键是提高失业、下岗职工的素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重新就业。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提高失业、下岗者的知识和能力比单纯发放生活费的安置方式迫切、更重要,也更有效。在瑞典,政府每年只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0.8%照顾失业者,却将20.07%用于成人培训。事实表明,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70%的受训人员在完成学习后半年内找到了工作。

目前,由于政府实行“谁家孩子准家抱”的政策,要求凡是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承担发放生活费、医疗费和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的功能。但是受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国有企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不可能对下岗职工提供有效的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下岗职工再就业难以实现。因此,必须由政府牵头,成立地方的再就业服务中心,理顺对下岗职工的管理,同时,发挥各级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在师资、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下岗职工的科技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使众多的失业、下岗职工能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双重模式转换的要求,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更高要求,减少结构性失业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推动国民经济的顺利和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江门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