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和消化国有企业富余职工

最近,国家体改委负责人指出:企业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富余人员不是包袱,而是财富,应大力进行短期技能培训,使富余人员顺利分流,这对企业和政府都有好处。目前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巳逾千万9约占职工总数的10%。如何消化富余职工是关系到国有企业“转机建制“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改革能否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重要性和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关于富余职工的分类

当前经济界对国有企业富余职工的分类大致有两种意贝:一种意见主张将其分为四类,即生产性富余、结构性富余、生理性富余和季节性富余;另一种意见主张将其分为五类,即结构性富余、岗位性富余、淘汰性富余、阻滞性富余和观念性富余。这两种主张在当前很有代表性,但笔者通过工作实践,认为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客观性富余和假性富余两类。所渭客观性富余,是指企业由于关停并转,压缩生产规模,或提高管理手段等因素而造成的富余。客观性富余职工生活上往往比较有保障,也比较容易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帮助而获得重新就业。而假性富余是指企业重新优化组合后承包人不聘企业内部职工而从礼会上重新招工,或企业领导人出于个人的好恶,排除异己等因素而造成的富余。假往富余职工所遇到的困难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有的被富余后,企业给其一定的期限让其自寻出路,然后将其辞退,将其推向社会,变企业负担为社会负担,这种情况下,职工的基本生活很难得到保障。

二、从宏观上看,国有企业职工的富余不等于整个社会的富余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迅速发展,职工却严重短缺,因而造成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国有企业存在大量富余人员,另一方面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打严重缺乏劳动力,致使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兄弟汇成百万民工纷纷涌向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究其原因,观念没有及时转换与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欠缺产生了这一矛盾。而从国有企业内部因素看,富余也并非多余,国有企业同样也存在第一二产业富余、第三产业短缺;一线职工紧缺而二线三线职工富余。环境好,工作轻松,待遇好的岗位富余可比苦累重脏岗位短缺现象。

三、维护富余职工合法权益和现有法律的矛盾性与不足

宪法与有关法律赋予职工拥有劳动及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但是法律同样也赋予企业有用人的自主权的权利。职工一旦成为富余人员,往往就意味着失去了劳动权利,生活也陷入了困难状态,有些企业甚至限定富余职工续岗期哏,然后要求职工自寻出路,或给职工一定补偿后让职工与企业脱离关系,将职工推向社会。这时,职工的合法权益往往就缺乏有效的保防。国务院颁布的《企业富余职工安置办法》也成不了富余职工的保护伞。职工被富余后,生活也缺乏有效的保障。凹家对富余职工待岗期间的生活标准没有统一具体规定,各地也或有或无。如同在一城市,市腮企业因有地方法规规定最低生活标准而使富余职工的生活相对有保障,而省属企业没有标准规定而企业又不执行参照所在市的标准,职工待岗期间的生活标准由企业自定,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陪。即使发给有限的生活费,与飞涨的物价相比,也往往是杯水车薪。因此,当前在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中维护富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一个难点。

四、从富余职工的大量存在着社会安定的不利因素

当前国有企业上千万富余职工的存在无疑是一种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在这支富余大军中,十几年工龄以上,年龄介于40岁至退休年龄的职工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这些职工,大多习惯于拿铁饭碗吃大锅饭,面对着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他们的观念一时没有转变也不易转变,他们相信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社会主义不存在失业,也不会饿死人这些理论,而现实却给他们当头一棒,使他们一时无法接受,感到无所适从,因而难免产生一些不满情给,而一旦这些情绪演变成一种社会情绪时,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了,而我国当前所进行的重大妀革则极其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五、消化富余人员必须及时更新观念

前面提过,国有企业职工的富余不等于整个社会的富余。基于这种前提,只有及时转换观念,扩展消化富余人员的思路,才能让富余人员从包袱变财富。过去,基于理论上的认识问题,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失业,因而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让会主义建设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十五年来的伟大实践证明了其局限性,因此,首先,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低工资高就业这种观念。其次,转换长期以来由政府包就业的思想。防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将市场化,就业变成双向选择。第三,走出择业上的误区。因有企业不再是大锅饭,不等于铁饭碗,国有企业的职工也不再有老大哥感,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让会福利保障不再是国有企业职工的专利,任何劳动者均将享有平等的社会福利保障权利。

六、从消化富余职工看政府的调控调处职能

从当前富余人员的消化情况来看,主要还是靠企业自我消化为主,部分转为社会消化,更多的富余人员仍处于待岗待业状态,并且生活面临差困难。要有效地消化目前国有企业成千万的富余入员,解决他们的出路,摆脱生活上的困境,消除不安定因素,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调控与讷处职能。

首先,必须保障富余人员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暧。绝大多数富余职工是来源于关停并转的企业,或是经济效益欠佳的企业中的老弱病残者,无任何技术专长者,他们重新就业难,谋生能力相对较低。有些企业在裁员时还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甚至帮有很浓的主观主义色彩。因此,政府不应该忽视这个问题,应有针对性地尽快制定一些保障措施,如降低生活标准,对一些不合理合法的裁员应责令企业纠正,以保障这部分职工的基本权利。

第二,要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富余职工,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调剂。企业存在富余人员,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也存在这个问题,就连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曾引为自狂的终身雇佣制也成了昔日神话,日本各大企业普遍碰到人员富余问题。据一些资料介绍,从80年代末开始,各大企业相应成立专门机构,号称第二人事部,专门对富余人员统一管理、培训、调剂,或为富余工员离开公司提供方便补偿,或促成职工早期退职等,同时负责与其他企业进行调剂交换工作。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重视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关键还是在千创造再就业机会,才能切实有效地消化富余人员。创造就业机会,还要有赖于政府宏观调控得当,尤其要推进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据测算,每增加1万元投资,重工业只能增加一个就业机会,轻工业可增加二个左右,而第三产业则可增加七~八个就业机会。男外,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充分搞活国有资产,将国有资产的实物产权转化成货币产权,然后促使其形成货币一一资金的良性循环,势必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者单位:广东省总工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