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化企业改革的几种形式简介


为了使广大工会干部了解目前深化企业改革的情况,我们整理了有关资料,供工会干部学习。

一、坚持和完善承包经营贵任制

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推行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是在坚待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符合我国当今企业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

目前,有90%以上的全民工业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现巳进入第二轮。实践表明,承包制对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较好地处理国家、企业、职工的分配关系,推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不断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有些地方以推广和完善“两保一挂“承包责任制祜投入产出总承包为重点。

“两保一挂“承包责任制,是指保上交利税数额,保技术改造任务、工资总额与上交利税挂钩。它是在实行上交利税递增包干的同时,用企业的留利来保技术改造项目,并以利润递增同工资总额上升的一定比例来浮动工资总额,决定企业内部的分配。

投入产出总承包是指企业对国家实行上交利税和指令性产品大包干的办法。这种办法一般规定产品递增基数及固定资产的投资任务,视不同情况适当减免所得税、增殖税,适用于技术改造任务重的大、中型企业。

我省比较多的工业企业实行“包死基数,逐年递增,超收分成“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把上交基数中的一部分退还给企业用于技术改造,逐年递增则在5一7%之间,超收分成中一般留八成在企业。这样的承包,对增强企业,特别是目前经济效益还可以的企业的发展后劲,还是比较有利的。

承包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承包基数确定上的不规范性,导致“鞭打快牛”;企业短期行为尚未得到较好制约,企业负亏实际上还比较难落实等,需要不断加以完善。

二、股份制试点

股份制试点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形式之一。即允许少数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中,试行股份制,从中汲取经验,探索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实行股份制的规律、问题,及国家对企业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有效地操作。

股份公司,是商品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企业构成形式。它是将全部资本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由若干个自然人或法人认购,出资人在认购股份(或股票)后,成为股东。股东根据其认购的股份额(股票数),对企业拥有权利、义务和责任,凭股份额取得红利。这样的公司,称为股份公司。代表股份额的有价证券即为股票。

在西方国家,对股份公司,都有专门的法律,条例进行管理。

1.股份公司有如下特点:

(1)股份可以自由转让。股票可以在社会上通过证券交易所或银行公开出售,但不能退股。

(2)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即只依其认购的股份额对公司的债务负责。一旦公司破产或解散,进行清算时,公司的债权人只能对公司的资产提出要求,而无权向股东起诉,只有公司法人本身对公司的全部资产和债务负责。

(3)股份公司的帐目要公开,以便众多股东和债权人查询。

(4)股份公司的领导体制,一般实行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股东代表一般以股权的多少来决定。

2.实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点和缺点:

(1)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可以将资本分解成面额很小的股票,由此,可以吸收大大小小的资金,形成巨额资本,资本多、规模大,具有较大竞争力。可以举办单个资本办不了的大事务。

(2)股东人数众多,极大地分散了企业风险。

(3)定期公布财务状况,股东有权选择。股东根据公司公布的财务状况,抛售或购进公司的股票,反映在股票的升值或减值上,促使经营者更加精心。

(4)股份数量大而分散,股东众多,便于较大的资本控制较小资本。理论上说,掌握公司51%的股份就可以控制公司,而实际不用掌握半数资本,即可以控制公司。

股份公司的缺点是:

(1)股份公司程序复杂,定期公布帐目,保密性差;(2)股东流动性大,公司很难控制。股东选购股票只为取得股息,对公司的经营状况缺乏责任心。一旦公司经营状况不佳,股东马上抛售股票,使公司处境更加困难;(3)股票自由买卖、转让,价格经常变动,助长部分人的侥幸心理,买空卖空,使股票交易成为投机场所。

3.关于股份和股票:

股份具有如下特点:(1)股份是公司资本的成分,股份发行总额,就是公司的资本额。(2)股份是计算公司资本的最小均等单位。(3)股份以股票作为表示股东权利和义务的方法。

股份具有如下性质:

(1)股份具有金额性;(2)具有平等性;(3)具有可转让性;(4)具有证券性。

4.当前试行股份制的问题

(1)对企业多年来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评估。这项工作巳经开始,各地巳经成立评估国营企业固定资产的办乡机构。但由于这些固定资产,购进(即投资)时期与折旧期限都不同,又经过多次改造,现价和购买价,都出现很多变化。因此,合理评估巳有资产价值,是试行股份制的一个关键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前提条件。

(2)承认不承认企业股。国营企业自八十年代后,国家的大部分投资变成“拨改贷”,即较少无偿投入(广东更是如此)企业以贷款形式取得对企业进行改造或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贷款本息由企业偿还。这样,就形成了企业用自有资金(企业留利部分)或贷款来从事生产经营的情况,扩大了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对这部分由企业自有资金和贷款而形成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的归属,即属于国家呢还是属于企业自己所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不同想法。这是试行股分制需要从管理上论证的问题,也是在试行时必然会碰到的实际问题。

(3)实行股份制以后,国有股份的持有人或代理人的确定,及如何参与决策和选择,是另一个关键问题。国营企业实行股份制试点以后,最大投资者仍然是国家,国家是股份公司的最大股东。股东按什么方式去管理企业,有效参与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探索课题。

三、税利分流。

1、税利分流

全称“税利分流、税后承包、税后还贷”。是我国税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转换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机制的一条重耍途径。从1988年开始在重庆、牡丹江、上海等一些城市和地区试点,并且巳列入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争取在3内年在全国推开。

税利分流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实现的利润以“税”(所得税)和“利”(税后利润)两个渠道分流,国家以管理者的身份通过税收的形式向企业征收管理费,以所有者的身份通过承包形式收取一定的税后利润,企业的投资贷款,改由企业留用资金归还。

税利分流调整了承包的内容范围。税前承包的内容范围是:(1)企业所得税;(2)企业调节税;(3)实行所得税前还贷。其中前两部分包括在承包利润基数范围内。

税后承包的内容范围是:(1)所得税率由55%降为33%的比例税率;(2)取消调节税;(3)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

税利分流的改革意义:(1)“分流”明确了“税”和“利”的界限,把国家的管理职能与所有权主体身份严格区别,从理论上理顺了两者关系,有利于处理国家与国营企业和非国营企业的关系,使税收对于所有企业一视同仁。(2)“分流”明确了税后承包,这是对承包制的完善,划清了承包的界限。(3)“税后还贷“使国家财政甩掉“以贷挤税”的负担,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压缩。

通过试点,税利分流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下列作用:(1)在分配上保证了国家利益;(2)在承包风险机制上体现了风险共担的原则;(3)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行为有所约束。

但试点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税后还贷上。(1)试点之初是将1986年未的专项贷款划为老贷,以后的为新贷,老贷要求试点企业税前税后各还一半,而新贷则是全部税后还,但是由于企业老贷负担重,新贷增加,使试点难以操作和推进,只好又把试点企业新老贷款划分时间后移。(2)宅贷部分税前税后各还一半在实际中未能达到,由于还贷问题突出,部分试点企业二轮承包(税后承包)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二轮承包的进展,所以采取了加速折旧等变通办法,但仍未根本解决问题。(3)税后还贷在企业效益下降时虽然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但却牺牲了企业后劲,企业可供分配的利润越来越少。

我省将在佛山市的南海县进行税利分流的试点,现在已着手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四、比照中外合资企业的政策

是指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以内销为主的国营大中型企业,通过给予类似合资企业的政策,使其拥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现机制转换、放开经营,达到搞活的目的。

给予国营大中型企业类似合资企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大体上包括:

(1)试点企业可按照自己的经营范围,制订生产经营计划。国家对试点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采取经济合同办法。试点企业可以自行制订国家物价管理目录以外的产品销售价格。

(2)试点企业产品成本的开支范围按照合资企业的会计制度规定列支。

(3)给予试点企业较大的投资决策权,使其能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加快改术进步。

(4)试点企业的流转税,比照同类产品的工商统一税率征收,所得税率为27%。试点盒业的车船牌照税、城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按原税率和渠道上交。

(5)试点企业可自行确定人员编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可按规定招聘职工和解除劳动合同,辞退职工。

(6)试点企业可根据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原则,自行合理确定职工的工资标准、一上资形式、奖励、津贴。工资奖金合并使用进入生产成本。坚待经营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高于职工收入增长的制约机制。

(7)对没有出口自主权的试点企业,支持他们申请出口自主权。没有争取到之前,要进一步密切工贸关系,实行外贸代理制。

(8)试点企业有权自行决定内部的机构设置,各部门一律不准强调上下对口。试点企业自主决定参加各种检查评比活动,有权拒绝各种赞助、摊派。

(9)试点企业要深化理顺企业管理委员会职能,企业发展规划、经营目标、投资决策、收支分配、联营兼并等重大问题要由企业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行政工作由厂长全面负责,统一指挥。

五、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采取鼓励、扶持政策。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特点:

(1)对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影响广泛和深远。当代生物工程、计算机、微电子、自动化、信息、新材料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各个产业行业生产技术发展,对国防工业和军事力量的发屈,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2)技术更新快,成熟周期短,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速度和质噩都大为提高。

(3)属于智力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应依靠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需要创造和提供有现代化信息,宽裕优惠的环境,充分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支摔。不同于传统产业那祥依赖于密集劳动力和原材料产地。现代新高技术的开发区,必然首先在较发达的城市的智力密集地区发展。

发展高新技术的政策:

为发展高新忮术产业,国家采取了鼓励扶持政策。在国营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中,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采取高新技术政策。如有些地方采取下列优惠措施。

(1)所得税减按15%税率征收。出口产品产值达到40%以上的,减按10%税率征收。

(2)三年内免征所得税(即前款所得说),经财税部门批准第四至六年,减按25%税率征收。

(3)可以减免购国家重点建设侦券。

(4)对外交流和出口业务较多单位,其商务、技术人员一年内多次出国的,第一次市政府批准,以后由该单位厂长(经理)审批。

(5)用于新技术开发的仪器、设备,可实行快速折旧。

(6)可自行制定试销价格、试销期满后属于国家管理的产品,应申报正式价格。不属国家管理的,可自行定价。

六、三项制度改革——破“三铁',

三项制度改革,是指企业对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三项制度改革,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三项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改变干部职务终身制、“铁交椅”、能上不能下的状况,打破干部工人界限;通劳动过制度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改变能进不能出,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落后管理方式,做到能进能出,促进岗位竞争和人才流动;通过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全员工资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钓,职工个人收入与劳动成果挂钓,收入的多少,效益的增减而升降,打破“铁工资”,能升不能降,企业亏损职工收入反而增加的反常现象。

国营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后将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在生产经营计划权、投资权、销售权和定价权方面,有很大的扩权,同时,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具有人事聘用任用权、劳动用工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和机构设置权等。这就改变了多年来在生产经营、企业改造、产品销售方面完全由主信部门指令下进行,在人事、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方面,全国齐步走的格局。不管企业在转换机制中,采用什么形式过渡,实现上述八权,都是转换机制的目标所在。三项改革,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具有普遍意义。三项改革的具体内容,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轧换经营机制暂行条例》(草稿)第十七条,劳动用工权;第十八条,人事管理权;第十九条,工资奖金分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