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佛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水平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改革开放以来,佛山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坚持以制造业兴市,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2016年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在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佛山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以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目标,率先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这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以便为打造佛山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人才基础和支撑。同时,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不仅直接关系着政治的先进性、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更关系着佛山制造业持久发展的动力。

一、佛山市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现状

1.具有一支规模较为稳定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技能培训和鉴定的投入不断增加。佛山制造业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近186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240万人左右,其中70%在民营经济中,预计2020年技能人才占制造业人才的40%左右。政府对产业工人的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补贴年均增长10%以上,受惠职工达200万人次。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工人培训基地与平台建设体系初步形成。佛山市初步建成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学、职业学校、企业大学等不同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与平台,人才高地建设更加坚实。

3.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技能人才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佛山目前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达到44家,鉴定工种达到100个,基本满足了企业和产业工人对技能鉴定和认证的需求。通过不断完善和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了产业工人提高技能水平,提升了行业发展水平。

4.企业党建带工建取得较大发展,产业工人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状况不断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工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民主管理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党建工作对各组织团体及企业产业工人的领导力和凝聚力越来越凸显。

5.“工匠精神”和劳动光荣的先进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以“匠人精神”为引领,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的奖励和宣传力度,培育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通过佛山·大城工匠、“工人先锋号”、“劳模创新室”,以及各类劳动竞赛、技能比赛等活动,弘扬工匠精神。佛山已初步形成了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气。

6.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关系协商调解体系不断完善。

在佛山市总工会、政府各级部门的有力推进下,与产业工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工伤保险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劳动关系协商调解体系不断完善,为劳动者依法维权提供了保障,并成为全国模范。

7.非户籍产业工人的社会融入政策不断完善。佛山非户籍人口约380万,产业工人中一半以上为外来务工人员。近些年,佛山市一直在推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非户籍人口融入佛山,市流管办制定了《佛山市推动异地务工人员融人佛山行动计划( 2014-2020》>,计划到2020年实现同城融入。

二、佛山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与目前产业工人的供给体系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识型、技能型与创新型的产业工人培育体系;学历教育、技能教育之间的通道仍不畅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职业学院与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仍未有效对接;大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领头雁”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对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三是“留才”与“引才”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重视引才,缺乏留才的有力措施,产业工人队伍的服务体系建设还比较薄弱,对“留才”和“引才”的支撑作用还不强。

2.产业工人的各类社会保险覆盖程度上仍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现象。佛山制造业中的中小民营企业占比较高,人员流动频繁,社会保险尚未做到全覆盖。从集体合同的签订情况来看,仍有部分的企业没有与工人签订集体合同。

3.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合度有待提高。佛山的产业工人队伍有50%以上是非户籍劳动力,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质量直接决定着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从调研来看,户籍、医疗和教育方面的问题是外来产业工人关注的热点,也是影响他们稳定性和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

4.跨部门合力推进产业工人建设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涉及到工会、人社局、公安局等多个政府部门,目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缺乏一个统一领导机构,在部分工作中存在方向比较模糊、定位不够明确和缺乏协调性等问题。

5.针对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不足。从调研的情况看,佛山新一代产业工人普遍存在流动性大、稳定性低、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自我要求和约束能力差、态度散漫及缺乏责任心等问题。但是,他们也更加崇尚自由、追求个性,更具创造力和活力,对城市融入的需求更大。

6.产业工人参加党建活动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佛山的制造业发展有其独特的密码,其中“一镇一品”的发展模式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为主体其制造业的显著特点,这种“小个专”的发展模式促进了佛山市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但组织上相对分散,产业工人参加党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党建组织活动的覆盖面也非常有限。另外,民营企业家队伍思想素质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推进和建设。

7.产业工人寻求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部分产业工人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危与机还缺乏认识,参与政府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主观原因在于,对职业发展规划不足,安于现状,缺乏对自我落后技能水平和职业长远发展危机感的认识。

三、提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文化建设

1.实施促进产业工人思想素质发展和提升的专项工程。统筹协调深入实施组织覆盖、素质提升、党建创新、强基固本“四大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提升产业工人思想素质中的作用,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产业工人,引领产业工人发展。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产业工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导向作用。

2.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增加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代会、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探索实行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及政府和工会联席(联系)会议制度,落实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业务公开,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

3.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加强网宣队伍建设,综合运用维权热线和网络论坛、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新时期产业工人的重要地位,加大力度宣扬大城工匠评选工作,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

4.多方位促进党建带工会活动对产业工人思想建设的实效性。提升产业工人参加党建工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工会通过党建活动的方式方法来提升产业工人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建立推进企业家队伍思想素质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疏通由上至下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和带动效应的通道。探索党建活动与企业发展融合推进的工作实施办法,促进产业工人思想素质与企业生产效率同时实现“双提升”的局面。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党建与党员队伍培养工程的实施,着力建设一支以党员为骨干的思想政治强、技术技能优、示范带动作用好的红色产业工人队伍,为促进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健全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1.做好佛山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科学规划。根据《佛山市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和《珠江西岸先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 2015-2020》>,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进行产业工人培养的重点布局。

2.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市场化建设,强化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的联系,继续推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佛山市工会职工职业技术学校当前正面临由培养全日制学员向培养对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需求的产业人才方向转型。转型后的工会职业技术学校也为佛山市企业紧缺产业工人提供了“订单式”培养的教育合作平台,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导向和精准人才输出现实需要。另外,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与已经挂牌成立的佛山工会理论研究中心合作,为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和灵活的教学计划提供支撑。

3.强化行业协会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由工会、人社部门牵头,对各产业、行业协会进行整合、构建,成立政府统一管理的行业协会管理部门,将技能培训、职业教育、行业信息调查、企业管理等权力下放到协会层面,对行业协会给予更大幅度的人员和财政支持。

4.强化企业内部培训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1)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2)支持民办技工院校发展,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技工院校。(3)搭建班组“五进和三创”平台建设。(4)联合大型骨干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中小企业技能人才的培训。(5)充分利用高级技术人才的正外部性,加强“大城工匠”品牌建设,结合已有经验继续做大做强大城工匠和劳模工作室,充分发挥优秀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5.统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1)推进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互通。(2)职称评审与执业资格“互认互通”。(3)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

6.提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国际化水平。积极构建与国外先进制造业产业工人交流的平台,组织产业工人出国交流学习和参加国际技能大赛;加强与“德系汽车技术中心”、“德国技能证书中心”等合作,积极促进双方人员的交换学习,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装备制造相关高级技能人才。选拔资助优秀青年产业工人及“创二代”接班人出国交流和深造。

7.加快推进产业工人培训进同区。与院校合作创办专门的“产业同技能提升项目工程”,利用院校的教育师资力量,开展专业对口、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课程。加快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培训信息资源,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多的合规的培训信息渠道。

(三)加强产业工人队伍的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佛山制造业企业建立产业工人基础数据库以及产业工人党员数据库,了解产业工人的供求数量和结构,发布技能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预警信息,助力产业工人队伍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匹配。

2.加强互联网教育平台体系的建设。打造产业工人网络公共学习平台建设,优化数字学习环境.满足产业工人个性化学习需求。

3.应用“互联网+”提高为产业工人的公共服务水平

(1)应用线上平台便利产业工人办理业务。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统一线上服务入口,实现全业务、多渠道的便捷服务。构筑统一的网上服务大厅。构筑和完善跨地区业务协同平台,促进异地协作。

(2)积极构建大数据平台。积极与公安、税务、民政、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共享数据资源,探索引入社会机构、互联网的数据资源,构建多领域集成融合的大数据应用平台,准确感知劳动者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形成对服务诉求的感知与预判能力,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主动服务奠定基础。

(3)推进工会工作线上与线下融合。建设“实体店+网店=职工家同”体系,实现“线上了解职工需求,线下提供精准帮扶;线上进行技能培训,线下组织技能比武;线上提供信息平台,线下完善服务功能的融合。

(4)应用“互联网+”做好产业工人权益维护工作。建设好佛山市职工权益维护信息平台,提供更加透明的职工权益维护渠道。建设好佛山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平台,职工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申请调解服务。

(四)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

1.全面提升全体产业工人素质。(1)推进农民工普识教育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资源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并重,工作学习一体化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2)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方案。由人社、教育主管部门牵头,针对人员分散、行业分布广、需求层次多的工人群体,提供灵活多样、分类细化、富于个性的培训方案;盘活中职教育资源,破除入学门槛,借鉴教育培训机构的连锁经营模式,由职业院校在各个工业同区等工人相对集中区域,开设集中教学点,采用夜校或周末教学的方式进行职业培训。(3)开展对失业人员、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由工会、人社部门牵头,举办对失业的产业工人开展补习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重点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力争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2.积极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建设学习者基础信息库、共享课程“超市”、自主选课子系统、学习成果库、学分认定子系统、学分转换子系统,积极推进学习者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的工作,促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之间的学分认定和转换。

3.激励产业工人寻求自我发展与提升的动力。通过完善技能水平评定与鉴定体系、规范市场用工标准、创新培训保障体系,积极营造技能宝贵鼓励创新创优的文化氛围和时代风尚,让产业工人从思想上重视自我发展与提升的机会、从岗位上迫于自我发展与提升的要求、从氛围上追随自我发展与提升的风尚,从体制上依赖自我发展与提升的通道,从而主动寻求自我发展与提升。

4.重视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升。加强对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教育,积极引导新生代产业工人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开展优秀产业工人、劳模等成功典范代表与新生代产业工人座谈交流,做好“传、帮、带”;组织跨区域产业工人开展技术技能交流的联谊活动和思想交流的党建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

5.推进跨区域合作办学培养人才。由人社、教育部门牵头实现跨区域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的稳定性。支持市内外、省内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接佛山市产业转移同区,跨区域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落实《广佛肇三市职业教育合作意向书》,推进广佛肇三市在办学、招生、管理、实训基地建设、教科研、师资培训、技能竞赛等各层面、多领域紧密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广佛肇优质职教圈”。

(五)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撑保障

1.提升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按照“党建带工建”的要求,以非公经济组织为重点,以外来务工、劳务派遣工为主要对象,加大中小微型企业工会组建力度,将工会建设全面推进至企业;加强与民政部门合作,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同的原则,街道或者同区以下建立区域性或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

2.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现代产业工人的认知水平。由政府倡导,以行业协会为承办主体,积极组织各行业中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者进行培训班培训、举办论坛提升中小企业经营者现代管理意识。

3.继续加大力度完善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障。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逐步将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范围之中,实现异地务工人员就业有扶持、技能有培训、劳动有保障、社保有纳入、居所有改善、子女有教育、管理有参与、维权有渠道、入户有机会、幸福有共享的“十有共享”目标。

4.完善产业工人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化制度,在企业较为密集和社区、工业同区内配套构建相应的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帮助技术工人了解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法律流程、行政手续,成立市场化的风险投资平台,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手段,允许中介组织、风投机构对科技成果产权的自由交易。吸引国内外著名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共建科研机构或重点实验室,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换的各方收益分配和利润分成制度,激发产业工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

5.完善产业工人权益保障机制。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核心,进一步构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完善工资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以及完善有关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法规。有关工资福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都应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决定,对拒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或违约行为要制定具体的罚则;依法监督企业落实产业工人的各种劳动福利,狠抓集体合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履行和落实,真正发挥协商制度的功效,促进广大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

7.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理论与政策研究。进一步完善佛山工会理论研究中心的职能,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结合产业工人的现状,与佛山院校合作,成立佛山产业工人发展研究院,将产业工人建设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