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工运新形势

——外国工会的历史与现状连载之六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会工作的主要对象和斗争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工会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在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可是,这些年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会运动都出现了某些反常现象。一方面工人失业现象愈趋严重,另一方面工人入会率不断下降。这对西方国家的工会提出了新问题。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工会工作的传统对象是产业工人,即所谓蓝领工人。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传统的以产业工人为主体,转变为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并重的局面。工人阶级队伍出现知识化与分散化的趋势。现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工人占整个劳动人口的50%以上,知识化的工人,即所谓“白领”工人的比重也超过了50%,而且女工的比重、非全日制工人的比重都有较大增长。这些新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职工和白领工人,组织起来比较困难,是原来工会工作中比较薄弱的部分。同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一般都可以满足。经营者管理企业的指导思想也起了变化,往往把满足劳动者参与的需要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内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之间的矛盾。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会会员人数的下降。如美国工会会员率,1970年为27,3%,1986年降至为18%,英国工会会员总数1979年为1,250万,1984年降到1000万,战后第一次出现参加工会职工不到总职工数一半的情况;法国战后初期会员曾达到440万,1985年降到160万,现在入会率降到12%。

但是,工人失业严重,也给工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1974年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问题一直居高不下,西欧失业率达10%左右。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会都把解决就业问题当作工会的主要任务。他们着重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面对工人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会工作对象从传统的以产业工人(蓝领工人)为主,转向面向全体工人阶级,更多地注意在第三产业,在白领工人、女工和非全日制工人中发展会员。同时,对失业工人和退休工人继续进行工作,维护他们的利益。意大利总工会明确指出:“一个世纪来,以传统产业工人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工会运动必须作出相应变化,否则就代表不了全体工人和会员的利益,要在新的阶级基础上重建工会,为全体劳动者利益服务,这是工会运动新转折点的标志。”

第二,改变工会的斗争方式,由传统的集体罢工、怠工斗争,转向参与企业管理、参与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讨论。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罢工时有发生,但总的来说,罢工次数在减少,规模也在缩小。美国1984年因罢工损失的工作日是40年来最少的一半,1985年只发生18起较大的罢工(指参加人数在千人以上,时间一天以上),而六、七十年代每年平均为285起。英国1975年至1984年平均每年罢工次数为1854次,1985年只发生813次。法国1970年至1979年平均每年因罢工损失350万个工作日,1985年只损失65万个工作日。日本1981年的罢工次数只相当于1974年的11%。而从八十年代的罢工斗争结果统计来看,很少是以工人全胜告终的,大多数是双方妥协,都作出让步而结束。在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工会参与了企业劳资协商机构、企业委员会和实行“共决”制度。在就业问题上,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会都提出缩短工时和扩大公共事业投资以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的主张。原来一些工会对新技术采取反对态度,现在则更多地采取有条件的支持的态度。即在参与过程中,支持采用新技术,但又防止对工人生活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当然,工会是不会放弃罢工这个最后手段的,在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也将采取罢工手段。

第三,采取种种措施,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如进一步扩大为工人服务的福利事业,在生活上为工人提供方便。不少西方国家工会兴办经济实体以增强工会财力,为工会会员服务。再如开办工人培训班,特别是新技术培训,为工人增加就业机会,并扩大咨询范围,为工人提供法律、就业等方面的咨询。通过这些措施,把组织起来的工人进一步团结在工会周围,把没有参加工会的工人也吸引进来。

西方发达国家工会斗争策略的转变反映了工人运动的新形势,这种转变是同从对抗走向对话,从紧张走向缓和的世界形势相吻合的,也是符合新形势的要求的。这是因为,首先,工人阶级本身巳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具备参政议政的政治素质;其次,由于工人阶级长期的斗争,工人阶级巳成为西方国家中最强大的阶级,新技术革命在客观上要求重视人的因素。第三,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里,工人阶级单纯依靠罢工手段来达茧自己的目的,困难较大,采用参与管理的形式更有利于维护工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