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自贸区工会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20154月,广东自由贸易区在广州南沙正式挂牌成立。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自贸区建设是中央交给广东的重要任务,是广东省改革开放的头号工程,要加大力度推进自贸区建设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自贸区建设。随着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自贸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不断创新,劳动关系也将会日益复杂且多元化。20151027日至28日,全总工运研究所在深圳举办了“自贸区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讨会”,广东、上海、天津、福建4个自贸区及所在地工会的省、市级工会干部围绕自贸区工会组织建设、企业民主管理、群体性劳动争议调处和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工作进行了广泛研讨,深化了对自贸区工会工作的认识和研究。广东工会要高度重视自贸区工会工作,探索自贸区工会建设有效模式,争取早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为全国工会的发展创新提供有益的经验。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简介

(一)功能特色

广东自贸区于2015324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421日正式挂牌运作。广东自贸区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主要涵盖三个片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60平方公里,其中自贸区区域被划分在南沙区内的七个镇街;深圳前海蛇口片区28.2平方公里;珠海横琴新区片区28平方公里。广东自贸区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高标准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成法制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辐射带动功能突出、监管安全高效的自由贸易园区。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国际贸易功能集成、口岸通关监管模式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融资租赁等方面先行先试。

根据广东十三五规划,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三大片区将实行错位发展,南沙片区重点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前海蛇口片区重点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横琴片区重点建设文化教育开放先导区和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打造葡语系、西班牙语西国家经贸平台。

(二)产业特点

按照《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包含广州南沙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和珠海横琴片区在内的广东自贸区已经形成了各有重点、互倚互通的发展格局。其中:广州南沙新区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等产业,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深圳前海蛇口片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珠海横琴新区片区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商务金融服务、文化科教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建设文化教育开放先导区和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载体。

(三)区域特点

截止9月底,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立企业3.3万家,注册资本总额10956亿元,其中外资企业1468家,实际利用外资156.49亿元。入驻项目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项目508个,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45个。

从企业所有制性质来看,自贸区内新注册的企业基本上是非公企业,且外资企业占相当大的比例;从企业规模来看,虽然有一些大中型甚至是跨国公司入驻,但中小微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从产业分布来看,虽然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制造加工等传统产业、传统业态,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从企业运营方式来看,实体实地型企业不多,区内注册、区外运营的占比越来越高。

目前,自贸区3个片区仍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且大多属于一级开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尚处完善之中;同时大部分企业只是注册,尚未正式入驻到自贸区内,自贸试验区的行政管理、政策落地、产业发展、市场监管等受到一定的制约。

自贸区所在工会组织基本情况

广东自贸区工会组织建设情况,从整体来看,区域内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绝大部分建立了工会组织,建会率在90%以上。各片区管委会也正加紧落实各项社会事务工作,相关机构的设立也正在逐步完成。

(一)各自贸区工会工作均由所辖行政区工会承担,有一定基础。至目前为止,南沙、前海蛇口和横琴片区均没有设立自贸区工会组织,自贸区工会工作均由所属辖区总工会承担。其中:南沙区总工会管理直属基层工会28个,全区有基层工会组织1595个,会员18.87万人,南沙自贸区主要特点是在南沙辖区内划分成7个片区,分散于7个镇街辖区内,不像横琴和前海蛇口那样相对集中;横琴区总工会成立工会组织26家,发展工会会员约7100人,当前横琴新区总工会面临的主要工作是调解工程建设领域的劳资纠纷;前海蛇口片区工会有工会组织1196家,工会会员31818人,前海、蛇口片区内部分企业只是在注册,尚未正式投入运营,因此暂无组建工会计划。

(二)组织力量薄弱、工会从属组织关系复杂等问题掣肘行政区工会工作的开展。因为自贸区所在的行政区编制体制特殊,工会的职能基本由党群工作部门负责,所以行政区总工会普遍存在体制不完善、工作任务繁重、组织力量薄弱、工会从属组织关系复杂等问题。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尽快理顺自贸区工会的组织关系,增强工会组织力量应该摆入重要议事日程。

(三)开发建设时期,普遍存在组建难、入会难等问题。一是企业实体未落地,工会工作难落实。各自贸区片区的开发建设刚刚初具规模,虽然成立自贸区以后注册的企业数量激增,但自贸区内正式营业的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的从业人员都在自贸区外工作,各自贸区管委会的工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二是产业政策特殊,工会会员难增长。产业政策的特殊性,决定会员数量不大,自贸区内企业人员构成主要呈现规模小、素质高等特点,工会基层组织无论从组织数量还是会员数量上均存在总量少的问题,对诸多工会工作的推动和落实与其他行政区和功能区存在明显差异。三是港澳企业特殊,工会组织难建立。“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是国务院赋予横琴新区的发展定位之一,从目前情况来看,港澳企业注册登记数大量增长,如何在如此快速增长形势下克服困难、突破难点、主动靠前,争取在港澳企业建立工会组织,为粤港澳紧密合作发挥工会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其他省市自贸区经验

(一)职工单体入会

为解决企业迟迟不建立工会,而职工想要加入工会却又无法入会等问题,上海市自贸区总工会试行在企业体制外组织职工加入工会的做法,并制定和下发《关于在企业体制外组织职工加入工会的试行办法》。办法中规定:职工可以不经过企业工会,通过多种途径单体加入工会。

推行单体入会是上海市自贸区总发挥自贸试验区工会网格化的组织管理优势,凡职工单体要求自愿加入工会的,由工会网格站统一受理后,按属地就近原则分拨到各个工会网格工作点,由工会网格指导员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提供入会登记,会员证发放、办理工会会员卡,维权服务和接转工会会员关系等管理服务。

其办法中还规定:当在企业体制外发展职工入会,单个企业会员吸收到25人以上的,工会联合会或联合工会就要深入该企业帮助指导筹建工会。企业拒绝建立工会并阻挠的,向企业出具《工会组建法律监督整改意见书》;企业未按规定整改的,由企业所在区县总工会向区县劳动行政部门提交《工会组建法律监督整改建议书》,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建立工会。企业工会建立以后,联合工会或综合分工会及时将相关会员的会籍关系转移至该企业工会。

此外,在工作要求中,上海自贸区工会建立体制外职工入会的活动经费补贴制度,会员活动经费补贴按市、区两级工会五五分担的原则,给予每名会员每年100元活动经费,确保体制外入会会员共享工会普惠实事项目和日常工会活动。为鼓励各级工会积极开展体制外组织职工入会工作,市总将为首批试点的街镇、工业园区总工会下拨专项经费补助。

(二)工会会员服务联盟

天津滨海新区总工会从帮助会员办好事得实惠入手,借鉴世界大型跨国公司与供应商对口优惠服务的做法,推出“滨海新区总工会会员服务联盟”。工会会员服务联盟以区域工会为载体,利用工会组织会员人数众多的规模优势,主动联系当地商场、影剧院、旅游景点、体育场馆等单位,确定500多个服务点为工会会员优惠服务点,与各服务单位签订协议,工会会员可持会员证、特定银行识别卡,在全市500多个服务网点享受从购物、餐饮、娱乐到就医、就学等日常消费的诸多优惠服务。工会会员服务卡除具备新区工会会员识别功能外,还具有银联贷记卡等其他增值服务功能,发挥身份识别和享受特惠服务的双重作用。

(三)南沙新区的企业组建工会告知书

南沙新区总工会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工会建设有效模式,从实体型非公企业角度入手,借助当前企业登记“一照一码”机制的便利,在企业登记时委托受理窗口同时向企业宣传工会,派发《南沙区工会欢迎你》宣传折页,告知注册企业根据法律法规有义务成立工会组织,从而提高企业对工会的认识。

加强自贸区工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上海自贸区作为最早成立的自贸区,在工会工作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一些可供复制借鉴的经验做法。与上海自贸区相比,广东自贸区在地理位置上直接毗邻港澳,更加突出与港澳的深度合作,在区域上更加分散,南沙、横琴、前海蛇口三个片区各具特色,工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更加复杂多元,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更加艰巨。为了保障自贸区担负的历史任务顺利完成,为我省工会工作探索出新的发展经验,自贸区工会工作应积极谋创新、促转型,构建起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工作新格局。

我们认为,做好自贸区工会工作首先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在推动自贸区工会工作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确保中国工会的基本属性,一切从国情出发,避免生搬硬套,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二是坚持贯彻落实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坚决防止和克服“行政化、机关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切实增强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自贸区作为经济功能区的定位出发,根据区内行业集中、产业高端、职工高素质等实际情况,紧紧抓住主业、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定制工作内容,力求实效而不求面面俱到。四是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开展工作。自觉在《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框架内开展工作,教育引导职工依法维权,积极参与和推动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衔接的制度机制建设及相关立法的完善。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要充分开拓思维,大胆探索和试验适应国际化、法治化需要、与我省自贸区情况相匹配的工会工作新路径,着力在创新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上下功夫。

(一)明确自贸区工会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自贸区建设与改革不仅包括金融方面的改革,也应包括其他领域相应的改革与探索。作为社会建设领域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工会工作的改革与建设应当摆在自贸区社会建设当中的重要位置。加强自贸区工会工作是工会推动自贸区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重要途径,工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团结动员职工支持、参与改革,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稳定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

(二)在切实组织起来上下功夫。自贸区政府行政机构设置精简,在管理模式上突出“管得少、管得好”,充分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与此相对应,自贸区工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也必须去机关化、行政化,突破围绕行政架构设置工会机构的传统做法,各片区总工会通过加挂牌子、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或市总直接派驻等形式,坚持将重心下移,减少中间环节,实现组织体系扁平化。强调党工联合,推进工会和不同层面党群组织在领导力量、办事机构和干部队伍上的融合,整合力量,资源共享。根据自贸区内行业高度集中的特点,加强行业工联会(行业联合工会)建设和作用发挥,建立起自贸区总工会、行业工联会、行业联合工会、企业工会有机衔接的组织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工会组织全覆盖。

(三)在切实维权上下功夫。自贸区内涉外企业云集、劳动关系复杂、用工形式多样,可能成为职工维权和劳动争议案件的高发区域,而自贸区采取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政府的管理职能对比区外是弱化的,因此工会将在职工维权和劳动争议调解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是要突出维护职能,坚持为职工说话办事,推动构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合维权机制,坚决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坚决做好防范抵御工作,不给境外敌对势力背景的劳工NGO有可乘之机。二是要在企业广泛开展集体协商和民主管理工作,搭建劳资双方沟通协商渠道,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三是要引入人民调解解决劳动争议难题,推动建立区域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利用区内法律服务中心、国际仲裁机构、商事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等机构,推进在法治框架下解决劳资纠纷。四是要在加强国际劳工标准研究上下功夫。国际劳工标准是诸如TPP等重要自由贸易协定中难以回避的内容,也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必须逾越的门槛,而自贸区是目前研究探索国际劳工标准适用问题的最佳试验田。工会组织应当转变观念,以开放的态度直面国际劳工标准,对国际劳工标准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重点研究国际劳工标准与国家劳动法的关系、相关国际惯例在自贸区内如何落地、衔接等课题。必要时,作为自贸区劳动关系三方中的一方,工会要配合政府进行先行试验和压力测试,完善自贸区劳动法律和体制机制,掌握国际贸易中劳工标准的具体适用规则,了解我国对于国际劳工标准适用的接受程度和实践问题。

(四)在建立特色服务体系下功夫。契合不同行业、不同层次职工需求,拓展工会服务触角,构建具有自贸区特色的工会服务体系。重点抓好职工培训工作,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创新培训形式,大力推进职工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兴趣爱好培训,不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帮助职工适应自贸区市场化、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塑造工会培训的品牌。利用自贸区信息化优势,共享大数据资源,建设网络和移动服务平台,打造“网上职工之家”,探索网上入会、建会、电子认证和会员实名制管理。按照职工“生物钟”安排、开展工作,让职工“进得了门、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将服务时间由8小时内延伸到8小时外,服务对象由职工延伸到职工亲属,服务场所由固定延伸到流动,为职工提供便利、及时、优质、专业的服务,增强工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五)在有力保障上下功夫。自贸区内企业、职工高度聚集,工会工作仅依靠体制内力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必须坚持社会化方向,引进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可在自贸区内复制现有成功经验,聘请一批职业化工会干部,依托工会律师团建立法律服务中心,推广中山市“三工”(工会+社工+义工)联动模式,扶持和培育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力量,建立职工服务中心,将职工服务进行项目化运作,为职工提供优质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动员和吸引广大职工深度参与工会活动,使职工真正成为工会的主体,形成工会搭台、职工唱戏的局面,充分体现工会的群众性。加强工会干部针对性培训,突出国际劳工标准、国际惯例等培训内容,密切与港澳台工会组织的交流合作,提升面向涉外企业、职工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精兵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