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总工会推行的“1+3”安全生产监控工作体系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而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只有传导到每个岗位、每个职工,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分析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伤害性事故,绝大多数是由于企业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到位,企业职工存在违章违规操作所造成的。因此如何把企业和职工全面发动起来,实行安全生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成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关键所在。通过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把对安全隐患风险源(点)的监控责任落实到班组、职工,由企业“一双眼”管安全,转变为职工“千百双眼”监控安全。广大职工群众也由生产安全的受益者,同时成为安全生产的责任者、实践者,成为安全生产的主人翁,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转变,由被动监督向自我实施转变,实现了安全隐患的群防群控、生产安全的共建共享。

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较好地形成“政府(企业行政)强力推动、工会积极促动、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即促进了安全生产的工作落实,也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以下推广介绍“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

《一个方法和三种机制》

一、一个方法:即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

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对生产(工作)场所、作业岗位的危险源(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自下而上的排查、辨识、评价分级、建档立卡,建立监督控制体系,强化群众性劳动保护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目的是:将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落实企业负责和职工全员参与,把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隐患置于在控、可控状态,预防隐患转化为事故的一种群众性劳动保护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方法。

二、三种机制:即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动态管理机制、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持续改进机制、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系统评价机制。

推行三种机制,则为“监控法”有效实施、可靠运转提供了体制和机制的保证。“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群众性和专业性相结合,有效地防止各种不安全因素与行为,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其实质也正是“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落实。

1.建立健全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动态管理机制。

着力实现对事故隐患的全节点、全过程、全方位监控。

1)确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点。对本企业所存在的事故和职业危害的风险源(点)进行全面排查、评估,根据风险程度,划分为A级(厂级)、B级(车间级)、C级(班组级)三个等级,实行分类、分级监控。每个监控点均用牌匾、卡片、图文标明监控点的名称、级别、易发事故因素、监控内容和监控方法、考核标准和周期,明确监控责任人。

2)建立监控网络。建立企业、车间、班组三级监控网络,对事故和职业危害风险源(点)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节点、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和动态监控,不留死角和盲区。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源(点)实行升级或降级、追加或清零等跟踪处理,确保各类风险源(点)实行处于在控、可控状态。

3)建立事故和职业危害应急预案。根据风险源(点)可能发生的事故和职业危害,有针对性地提出应急措施,编制应急预案,组织职工开展应急演练,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4)认真落实全员培训和持证上岗。为确保职工适应监控点管理需要,切实加强日常安全教育和现场安全教育。企业录用新人员、老职工调换工种,或企业贯彻新法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都要对职工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教育,确保每个职工具备安全生产和岗位监控的能力。

5)建立监控激励制度。对在监控过程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避免事故发生的职工给予奖励。

2.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持续改进机制。

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重点建立三项制度:

1)全员排查制度。所有职工都负有监控、排查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责任。发现隐患,要立即上报。能够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凡因工艺、技术等原因难以整改的,要实行评估确认,分级分色预警控制。

2)持续改进制度。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点要经常检查,形成排查、评估、确认、挂牌、检查、整改、效果评价、持续改进的“闭环式”管理。

3)创新提升制度。积极吸收安全生产新理念、新法规、新的技术手段、新的管理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监控工作方法,提升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的实效。

3.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系统评价机制。

着力实现对企业及其风险源()安全状态的定期诊断。重点实行三个评价:

1)职工评价.

企业组织广大职工对生产作业现场设备、环境、人的行为和现场管理进行评价。采取“职工每天评价,班组每周评价,车间每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岗位监控点控制情况进行评估。

2)单位评价。

企业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对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评价或请中介机构、安全专家进行评价。

3)监管评价。

各级安监局、卫生局、工会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定期不定期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包括“1+3”安全监控体系推行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开展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系统评价活动,促进企业进一步完善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监控机制,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持续改进。

三、“1+3”监控法企业单位主要操作实施步骤:

1.排查:组织发动职工从人、机器、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对生产作业场所和岗位的事故隐患、职业危害进行全面系统的排查。

2.确认:对排查出来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辨识、确认。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确认的依据主要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即有爆炸、易燃、易发生火灾危险的场所;有触电伤害危险的场所;有中毒和窒息危险的场所;有人员高空坠落危险的场所;有机具、物件、绞、碾、碰、挤、压、切、撞、割刺危险的场所;有灼烫、透水、淹溺、坍塌危险的场所;有落物、崩块伤人危险的场所;粉尘超标和环境污染的场所;存在噪音、低温、高温、振动、辐射、生物毒性危害危险的场所;其它容易致人伤害、发生事故频率较高的场所。

3.评估:由工会组织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企业安技工程干部、工作场所岗位工人组成评估小组对确认的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逐个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确定其危险等级。

主要依据有三条:

1)事故发生的概率。

2)职工伤亡和企业财产损失的程度。

3)职业危害大小。

根据上述依据把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分为三个等级。

班组级(C级):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小,职工伤害程度较轻,企业财产损失较小,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较小,班组本身可以解决的问题。

车间级或分厂级(B级):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大,易发生多人伤害,多为重伤,偶有死亡,财产损失较大,易造成慢性中毒。车间级或分厂级可以解决的问题。

企业级(A级):发生事故的概率很高,易发生群死群伤,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发生急性中毒事故,对企业生产造成影响。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4.登记、建档、立卡:凡列为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的,均进行登记,建立相应的档案,并统一制作醒目的标志牌,称作“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卡”,监控(警示卡)的主要内容有:事故隐患作业点名称、危险等级、易发事故种类、防护措施、监控要求、紧急预案、责任人、检查周期等。具备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配套制作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颁布网络图,把企业或一个车间的危险源泉点的位置在图上标示出来,一目了然,便于进行管理。

5.日常管理:一个作业点设置一本台账,按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作业点”的危险等级、明确管理权限和责任人。

C级点;班组长为监管第一责任人,班组安全检查员具体负责,班组每班必查。

B级点;车间主要负责人为监管第一责任人,车间安全员具体负责,作业点所在班组每班必查,车间每周或旬巡查。

A级点;企业主要领导为监管第一责任人,安技部门具体负责,班组每班必查,车间每周(旬)巡查,安技部门每月检查。每次检查都要进行台账记录,发现异常要立即上报,责任部门要及时进行治理。

6.实行动态管理:不论是原有的危险源点危险等级降低,还是出现新的危险源点,都要及时进行调整,使危险源始终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中。

四、进一步落实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近年来,江苏省总工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广泛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构筑群防群控、共建共享生产安全的长效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在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也发文推行江苏的安全监控工作体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安全第一”是前提、是根本,“预防为主”是工作重心,“综合治理”是手段。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实现社会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上将一个好的工作方法推广给全省的工会劳动保护干部,做为工作中的工具和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