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重新打量中国工人

通过遍布世界的“中国制造”,外国人已开始认识一手创造它们的中国工人。并且,“中国制造”形象也在逐渐改观,已经不仅是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在金融危机引发的衰退恐慌中,正是中国工人,以其勤劳和坚韧,一心搞建设、全力保出口,支撑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他们入围年度人物,也算实至名归。

一个需要关注的事实是,农民工已是中国产业工人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期《时代》采访的几位中国工人,基本上都是从农村老家来到深圳、广州等城市打拼的农民工。他们虽然有了自己的一片舞台,对未来满怀憧憬,但普遍收入微薄,缺乏完整的社会保障;高房价、看病贵、子女就学难等多重压力下,他们很难活得心头舒展;他们在工厂里默默奉献青春,往往又与亲人两地分隔……

虽然还不全面,但这就是一组中国普通产业工人的群像。他们一方面努力支撑起“中国制造”大厦的脊梁,一方面又普遍像人民日报调查的那样,陷入了“干得多、挣得少”的尴尬。“勤劳而不富裕”,这恐怕是当今中国普通产业工人的真实写照。

令人欣慰的是,中央新的政策方向,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工人提高收入,改善生存环境的新希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只有尽快改变这种分配失衡的状况,完善二次收入分配,广大普通工人才更能挺起胸膛。《时代》周刊赞美中国工人,而只有靠我们自己才能善待中国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