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工需求为根本 打造职工教育培训的“广州模式”

519日,广州职工大学堂市一宫校区的“奶冻慕斯”课程吸引来40名职工学员前来学习。/ 罗瑞雄 供图

 


广州职工大学堂南沙校区2018年开设了手工剪纸课程。陈胜 供图

 

广州亚洲美食节516日至23日举办。市一宫职工大学堂“大蹭热度”,截至519日,今年已开办120节烹饪课,内容涵盖粤菜、传统糕点、西点、西餐等课程,吸引职工达4500人次。

 

乘着广州举办亚洲美食节的东风,519日,广州职工大学堂市一宫校区(下称“市一宫校区”)的“奶冻慕斯”课程正式开班。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40名职工学员前来学习蛋糕制作。经过授课老师的悉心指导,仅一个半小时,一个个色香味俱全的“奶冻慕斯”新鲜出炉。据了解,2018年度,市一宫校区共开展278个专题1052节课程,参与培训职工人数达42692人次;其中美食(粤菜、点心、甜食、茶艺、调酒、咖啡等)课程达440节,参与培训职工达15400人次。今年5月,随着广州亚洲美食节的举办,市一宫职工大学堂更是“大蹭热度”,截至519日,今年已开办120节烹饪课,内容涵盖粤菜、传统糕点、西点、西餐等课程,吸引职工达4500人次。

广州职工大学堂开办于2011年,由广州市总工会和广州日报社共同主办。7年多来,广州职工大学堂着眼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和提升能力素质的新向往,树牢“以师资队伍为基础、以培训质量为核心、以培训规模为支撑、以创新模式为突破、以优化机制为保障”的办学理念,精心设置通用型科学人文素养课程模块,创新实践“按需订制课程、线上报名参与、线下培训实践”的新型职工教育培训模式,形成了培训需求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融合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广州职工大学堂开办以来,在全市建成34个校区,累计开设课程超过3.2万门,培训职工超过140万人次,仅2018年培训职工就超过40万人次。广州职工大学堂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成为全省最大的职工基本素质教育基地。

一、以职工群众需求为根本,探索实践“互联网+”订单式职工教育新模式

广州职工大学堂始终坚持以广大职工的学习需求为办学出发点,不断完善培训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开设受众面广、实用性强、教学效果好的通用型课程,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创新实践“订单式”课程设计模式。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征询、网上调查等方式,了解职工对课程设置的需求,按照“职工需要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职工喜欢什么专题,就讲授什么专题”的原则,动态调整课程设置,有效满足了职工群众的需求。同时,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在课程结束后,由学员对教学内容、课堂氛围和老师的教学水平等进行评价,为后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按照职工生物钟安排课程,利用工作日晚上和休息日进行授课,为职工提供了“就近学习、业余学习、兴趣学习、自愿学习、免费学习”的便利途径。职工大学堂的课程贴近生活、实用易学,已经成为广大职工特别是异地务工人员业余生活的主要活动,也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知识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是创新“互联网+”培训模式。随着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发展,职工大学堂积极适应线上教育培训的新形势,着眼提供更高效、更优质、更便捷的培训服务。广州市总在“广州工会”移动客户端上开设了“微学堂”栏目,涵盖职场通识、职业技能、生活休闲、文化艺术、健康保健等方面的课程7000多门,供职工免费在线学习。市总还将广州职工大学堂与“广州工会”移动客户端联通,开发了广州职工大学堂移动客户端报名系统。职工通过“广州工会”APP,即可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免费公平参加学习。先到先得,额满即止。这就打破了发文件、单位组织发动等传统路径的限制,没有职工“被报名”,实现了职工参加学习从“单位指定”向“自主参与”的转变,从“层层上报”到“一键完成”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绝大部分课程在网上公布后就被“一抢而空”,培训名额供不应求,职工大学堂“一座难求”,有效扩大了职工大学堂的影响力和受益范围。

二、集聚校区特色优势,不断扩大办学规模

广州职工大学堂始终坚持办学特色与办学规模协调推进,不断优化调整校区分布、资源配置和功能设计,以办学特色促进办学规模,以办学规模促进特色发展。

一方面,发挥校区优势,开展特色办学。广州市总工会科学评估职工大学堂各校区的办学基础、职工人群特点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培训。依托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校区开展职业素养、文学阅读、生活百科、摄影技巧等大型人文社科类讲座;依托市一宫校区合唱团、艺术团、展览厅等资源,开展歌唱技巧、舞蹈培训、艺术沙龙等课程;依托市职工技术交流中心资源,开展技能、烹饪、电脑培训等课程。各产业、集团工会的校区根据其行业、企业特色,开展符合该行业、企业发展和职工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课程等。各校区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形成了职工大学堂特色立体教学网络和良性互动发展局面。另一方面,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职工大学堂的影响力。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职工参加学习的需求,广州职工大学堂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不断扩大校区规模。截至20194月,已在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和工人文化宫、区总工会和产业、集团的场地建成34个校区,进一步扩充了职工大学堂的覆盖面和辐射范围。

另一方面,针对远离市区的企业职工,广州市总工会还提供免费送课上门服务,每年为基层职工送课超过200门,培训职工超过13.6万人次。

三、着力夯实办学基础,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和管理保障体系

广州职工大学堂紧紧围绕办学宗旨,聚焦师资队伍和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一是建立志愿专业师资。根据职工大学堂开课频率高、内容涵盖较广的特点,广州市总工会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了一支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热衷志愿服务的志愿师资队伍,他们当中有劳动模范、工匠大师、高校教师、行业模范、企业管理者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结合职工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确保职工学员学有所获,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二是吸纳优秀职工师资。培养职工人才、发现职工师资是职工大学堂的特色机制之一。通过定期组织成果展示活动,为学员搭建沟通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和个人才能的平台。同时,通过选拔优秀职工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拓展课程专题,有效提升了职工大学堂对职工学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是不断完善管理保障体系。制定出台广州职工大学堂管理办法和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建立各校区管理人员沟通交流机制,规范各校区的教学活动;建立引导和激励职工学习交流激励机制,向听课学员发放精美书签,向全勤完成课程学习的学员颁发职工大学堂的培训证书,鼓励学员积极参加更多的学习培训。此外,通过举办职工大学堂职工才艺大赛、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职工书屋读书分享会等,不断丰富培训形式,为学员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增强职工大学堂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四、精心策划宣传工作,扩大职工大学堂的社会影响

为进一步扩大职工大学堂的普惠范围,借助广州日报的媒体资源优势,在《广州日报》对职工大学堂的经验做法进行深度连续报道,并于每期课程开课前在《广州日报》开辟专栏进行课程预告。近年来,《工人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先后对广州职工大学堂进行了数十次专题报道。《工人日报》201584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广州劳工大学堂人气越来越旺》的报道。20171110日对大学堂进行了《职工大学堂:场场爆满,一位难求》的专题报道,树立了广州工会的良好形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广州职工大学堂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速度快、效果好的特点,在“广州工会”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各校区编辑制作内容丰富、风格活泼的培训快报,开展职工大学堂特色宣传,为校区“吸粉”,不断扩大职工大学堂在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经过7年的实践探索,广州职工大学堂以扎实过硬的教学质量、完善健全的制度机制、创新灵活的培训模式,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普惠实用的职工教育培训“广州模式”,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提供了“广州样本”。下一步,广州市总工会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精神,围绕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搭平台、建机制、创方法,多措并举,打造一流的职工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更加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更加满足职工人才队伍培养需求,为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广州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