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广州市职工技术素质的思考和建议

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是工会工作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任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各级工会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切实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带来新的机遇,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广州的工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今后一个时期,广州将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广州职工如何尽快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在广州构建新的工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成为摆在工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为此,笔者分析了目前广州市职工技术素质状况、存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广州市职工技术素质的建议。

一、广州市职工技术素质状况及问题分析

(一)基本状况

广州市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职业资格制度为保证,以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为促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通道,形成了以职业分类和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以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准人为手段的工作体系,职前和在职齐头并进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经过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技术学校的共同努力,广州市职工的技术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技术人才数量明显增多,质量有所提高。根据广州市人事局2004年2月份公布的数据,目前广州市中级以上技能型人才有113.7万人,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3.98万人,高级工17.17万人。

(二)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广州市职工的技术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随着广州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企业对职工技术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广州市技术人才数量不足,构成不合理等问题目益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技术人才数量不能满足工业产业发展需要

(1)技术人才总量不足。广州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对技术人才的培养若保持以“九五”时期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增长,可预测出2005年广州市拥有技术人才约为120.8万人,这与《广州市人力资源开发“十五规划”》所要求的2005年末达到全市拥有技术人才153.48万人相差32.68万人,2003年广州市175所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总数为23.03万人,至2005年能够毕业输出的只有13.46万人,缺额19.22万人。

(2)高技能人才匮乏。目前广州市只有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和技师)3.98万,根据“十五”规划要求,2005年末广州市技师人数要达到10.74万人,缺额6.76万,占技术人才总缺额的三分之一有多。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广州市经济的发展速度要比“十五”规划预期的更快,因此技术人才的缺口将会更大。

2、技术人才构成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1)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广州市中、高级技术人才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技术人才年龄构成呈典型的金字塔结构,梯队结构不合理,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有些“绝活技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2)技术结构不合理。过剩专业的技术人才多,市场急需的工科类技术人才,如汽车、石油化工、信息产业等行业的技术人才奇缺。

(3)构成比例不协调。据广州市企业调查队对8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的专项调查表明,拥有高级工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仅占19.2%,显示高素质技术工人所占比例偏低,技术工人技术等级仍以初级工、中级工为主。

3、企业对职工技术素质满意度低

根据对广州市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调查显示,只有32.5%的单位对职工技术素质表示满意,认为技能人才能胜任技术工作的单位仅占12.2%。

(三)造成技术人才缺乏的原因

1、社会对技术工人认知度低,存在鄙薄思想。近些年,社会上许多行业只强调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重要性,忽视了技术工人在企业生产和发展中的作用,重文凭、轻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市民仍然认为技术工人主要是从事脏、累、差的工作,认为技校是难以进入正规学府,整体素质偏低学生的去处。这种有失偏颇的社会氛围,使许多年轻人对技工学校和技术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即便读取了技校,从事了技术工作,也觉得前途黯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钻研工作和创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

2、技校培训的手段、设备落后,难以发挥培养技术人才的作用。技工学校是我市提供给企事业单位技能智能混合型人才的主要生源基地和培训基地,尽管目前我市有技校35所,但这些学校的规模、师资、设备等参差不齐,再加之部分学校受到经费不足,规模有限,设备设施老化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在短期内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另外,各类技工学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技术人才的结构性缺乏。

3、企业对技术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未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保护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重产品设计,轻工艺制作的现象仍然存在。据广州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2001年调查,631个调研企事业单位中有27.4%没有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在有投入的单位中,平均每个职工每年投放的教育经费仅为434元,而且其中只有.35%是投放于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该调查还显示,目前广州市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只占销售收入(有些按工资总额)的1.5%~2.5%,远远低于国外的10%。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我市尚未形成鼓励技术人才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施展才能的机制。曾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的“广州市有突出贡献的能工巧匠”评选已取消,政府对报考并获取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职工的专项补贴今年也已取消,这些对我市技术工人接受培训,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影响很大。据广州某技校负责人介绍,该项补贴取消后,来该校报考参加技术等级鉴定的人数由去年的1100多人

锐减为今年的400多人。

同时,部分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技术人才相应的待遇和福利;加薪、晋级、提升等诸多较实惠的“好处”主要以文凭为依据;为吸引高层次管理人才,不断提升高学历人员的工资待遇,拉大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距,使得技术人才的酬薪和福利待遇明显低于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以上种种挫伤了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导致许多青年人失去了学技术的热情,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

二、提高广州市职工技术素质的建议

(一)切实把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制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成立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劳动、人事、工会等有关部门参与的专门机构,统筹全市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培养提高,充分合理使用,提升社会地位,促进岗位成才”的原则,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抓,行业配合,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建立起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的培训快、使用好、待遇高的技术人才成长机制。

(二)加大技工学校调整和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广州产业体系发展的技术人才培训体系。

按照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做好我市技工学校的调整改革,重点发展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全面实施“名专业、名教材、名教师”工程,进一步发挥技工学校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指导技校根据市场需要,加快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提升,增强其科技含量,建立以工商,尤其是制造业、第三产业中的社区服务业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多方办学机制的建立,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鼓励企业、团体、社会力量办学。理顺技校管理体制,改变目前我市技工学校多头管理的状况,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加快技工学校健康高速发展。

(三)大力实施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切实提高职工技术素质。

围绕广州市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产业的要求,扩大实施高级蓝领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加大力度推动行业技师考评工作,做好部分行业能工巧匠的特殊认证工作,拓宽技术人才成长通道;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活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鼓励职工学技术、增技能、岗位成才。

(四)健全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技术人才待遇水平。

继续开展“广州市有突出贡献的能工巧匠”评选活动,继续对报考并获取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技工给予政府专项补贴。指导企业逐步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薪酬分配制度,在确定岗位薪酬中,充分考虑技能因素。鼓励职工岗位成才,总结和推广一些地方和企业采取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福利待遇;落实对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的有关政策;建立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进行奖励。

(五)建立健全外来高技能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外来技术人才。

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向省内外乃至国外聘请急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对被聘用的高技能人才在住房、人户、医疗、培训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六)营造职工技术成才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途径,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的社会氛围,要倡导社会、企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牢固树立“技术人才也是人才”的理念,为技术工人的成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广州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我市职工技术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提高我市职工素质提供了新的契机,工会组织要适应发展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以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为目标,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职工技术素质工程,为广大职工打通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才道路,为技术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单位:广州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