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帮扶中心作用 探索建立帮扶工作长效机制

随着斗门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因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出现的职工“四难”问题以及外来工权益受侵犯的情况日益增多。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切实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实事,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斗门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于2003年6月12日挂牌成立。帮扶中心成立以来,致力于为困难职工做好事、办实事,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困难职工800多人次,支出帮扶资金17万元,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欢迎,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肯定。今年,斗门区政府将“积极发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作用,探索建立帮扶工作长效机制”作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补充部分写进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为办好帮扶中心提供了有力的后盾和重要的保证。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建立帮扶中心长效运作机制

我们首先抓制度建设,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区总工会领导班子把办好帮扶中心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工会的主要工作来抓,积极争取党政的重视和支持,为及早建立帮扶中心做了大量的工作。2003年6月6日,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经区委批准正式成立。区委主管工会工作的胡群胜副书记担任组长,区总工会主席任副组长,成员由区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民政局、资产经营公司以及城区井岸镇社区建设办等有关单位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在区总工会办公,安排一名副主席兼任帮扶中心主任。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胡群胜副书记多次听取帮扶中心的工作汇报,并协调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重大问题。从组织领导和人员配备上确保帮扶工作的正常开展。

2、建章立制,建立档案。为促进帮扶工作步人规范化、社会化轨道,我们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珠海市斗门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方案》、《珠海市斗门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助学帮扶方案》、《珠海市斗门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再就业帮扶工作方案》。这些方案明确了帮扶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帮扶对象、帮扶方式、帮扶程序、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来源及用途,并于去年6月18日下发至各级工会贯彻执行。近日,又将有关帮扶方式和程序印成小册子发放给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既使帮扶工作规范科学、有章可循,又加强了与基层工会的联系沟通,上下联动,共同为困难职工提供帮扶。

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为保证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通过基层工会和井岸镇各居委会,将《斗门区困难职工帮扶登记表》分发到各困难职工家庭填写。由基层工会和居委会调查,区帮扶中心核实,按困难程度的大小进行分类,建立了135户特困职工档案,62户困难职工档案,电脑建档,动态管理。对困难职工家庭做到“六清”,即家庭情况清、实际收入清、解困需要清、技术特长清、生活变化清、思想状况清。使帮扶中心真正成为职工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扎扎实实做好帮扶工作。

二、广泛宣传。积极筹资,充实帮扶中心经济实力

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发动,积极筹资,为帮扶中心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首先,将帮扶方案、捐款帮扶倡议书广泛下发给各基层工会,并在政府网站发布帮扶方案和倡仪书。区总工会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工会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积极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挂牌仪式,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初步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工会会员参与,各界关心困难职工的良好氛围。接着,在全区开展帮扶筹款活动。全区177个单位4452人参加了活动。区政府及市总工会划拨了启动资金,区五套班子领导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个人带头捐款。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人人参与,奉献爱心;一些大企业如建宏旭日陶瓷有限公司、益力集团公司等企业和工会积极参加筹款活动;柴油发电厂是一家负债经营的合资企业,经济状况较差,但在厂工会的发动下,全厂65人都参加了捐款;教育系统在教育工会的组织发动下,全区87所学校3089名教职员工捐款达12.62万元,占全区捐款人数69.4%。截止去年10月31日,帮扶中心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40多万元。今年,帮扶中心拟在全区举办一次“我为困难职工献爱心”文艺演出暨筹款活动,进一步充实帮扶中心的经济实力。

三、积极协调,有效帮扶,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1、帮助困难职工子女解决读书难问题。帮扶中心在去年6月份成立时正面临着新学年的到来。为保障特困职工子女能及时得到有效帮扶,我们根据需要,将助学帮扶作为帮扶中心的首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一是摸底排查,明确对象。通过区属各中学及各居委会,将《工会助学申请表》分发给符合助学条件的特困职工子女填写后,上报区帮扶中心核实,经过细致的排查核准,将符合条件的35名学生列入帮扶范围,并密切关注困难职工子女的就学动态,使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得到帮助。二是牵线搭桥,挂钩帮扶。发动基层工会和社会各界以挂钩帮扶的形式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区统战部和民族宗教事务局十分重视和积极参与助学帮扶活动,去年年初已通过区总工会资助了2名读大学的特困职工子女每学年5000元助学金直至其完成大学学业。帮扶中心成立后,又主动与帮扶中心联系,当了解到6名考上大学的特困职工子女为入学费用着急和傍徨时,即发动金台寺参与帮扶行动。金台寺释弘如住持、释界心监院乐善好施,慷慨资助这6名学生每学期1900—4000元的助学金,直至其大学毕业。电信局、邮政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等单位除工会、个人捐款外,还各资助了一名特困职工子女读书。帮扶中心还致力于加强挂钩助学单位或个人与学生的联系,做好在档帮扶学生的跟踪教育工作,确保帮扶的延续性。今年春节前,安排了一次助学单位或个人与学生及家长见面会,加强沟通和联系,并要求受助学生每学期将在校情况向助学单位和帮扶中心报告。三是协调关系,合力解困。今年3月,一名在读初中三年级的特困职工养女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办理收养手续而影响人户,妨碍其报考高中。我们了解这一情况后,分别协调教育、民政、公证、法律援助、派出所等部门,特事特办,先为这名学生办理报考高中手续,再为其减免了收养公证费,并办理了入户,解决了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截止2004年2月底,帮扶中心通过各种形式共帮扶学生40名,支出助学金80150元。

2、帮助特困失业职工解决看病难问题。一是源头参与,为切实解决困难职工“看病难”问题提供根本保证。我们一方面向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反映情况和督促落实特困人员就医方面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针对区属国有、集体企业一些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失去医疗保障,有病不敢医,不能医的情况,按照区府的指示,积极牵头,会同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社保中心斗门办事处、资产经营公司等部门,对全区原国有、集体企业人员年龄偏大(距法定退休年龄10年内),工龄较长(企业连续工龄男满30年,女满25年)未办理离岗退养的失业人员以及军转干部、特困职工进行人数和资金测算。草拟了《关于做好区属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特困失业人员医疗保障的意见》提交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经过我们积极争取,区政府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原则上通过这一意见,并筹集体资金在今年7月实施,解决特困、失业人员看病难问题。二是救急济难,为因病致困的职工提供生活困难救助。帮扶中心对困难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而导致生活困难的,给予一次性生活救助。近10个月来,上门慰问了5名患大病的困难职工及子女,送上慰问金共10800元。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区委胡群胜副书记亲自前往医院慰问患重病的白蕉镇府困难职工李炳娣,并指示为其考上大学的儿子提供助学帮扶;原乾务糖厂下岗女职工丘红梅的儿子不幸患重度地中海贫血,多方求助。帮扶中心获悉后,送上2000元慰问金并协调民政部门给予其大病救助2000元。同时,帮其儿子联系到中大五院诊治,与市红十字会联系申请骨髓移植救助基金,并通过新闻媒体呼吁各界给予帮助和支持。使困难职工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3、积极参与,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是我区的一项民心工程之一,也是脱贫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我们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大力解决困难职工就业难问题:一是制定再就业帮扶方案,建立健全再就业帮扶网络。帮扶中心与区人才智力市场、劳务市场、井岸镇社区服务中心等劳动服务机构密切联系,为失业人员牵线搭桥,办理求职登记及推荐再就业24人。二是积极参与和督促政府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将中央、省、市关于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的书籍近500本送到各镇(办)、政府职能部门及城区各居委会。三是在参与国有、集体、企业体制改革和处理群体性职工上访过程中,深入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掌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状况和问题,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和对策,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去年直接参与了4家较大型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在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与受让方协调谈判或与有关部门协调增加再就业岗位,保证了这些企业大部分职工的就业。如麦芽厂是一家国营企业,改制方案与受让方协商谈判时保证50%的职工改制后再上岗,已经职代会通过。但在执行过程中,有关部门默许受让方只接收25%职工再上岗。当我们获悉后,通过区委、区政府出面协调,保证了50%的职工改制后再上岗。

   帮扶中心成立以来,除在助学、就业、就医、救急济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外,还接待来信来访35宗,涉及职工190人次,提供法律援助8宗,调解劳资纠纷19宗,为32户特困职工家庭办理了特困证。今年春节期间,与党政领导走访慰问了135户特困职工,62户困难职工,发放慰问金7.8万元。